
收藏界曾有一種說法,叫做“鈞汝不分”,意思是說,同屬宋代五大名瓷的鈞瓷、汝瓷,從釉色上看,很難有所區別。

鈞窯豆青釉碗

神垕窯遺址出土瓷片

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鏤孔瓷盆

汝窯瓷片
鈞瓷和汝瓷,燒造地分屬禹州和汝州,兩地僅一山之隔,窯口使用的原料基本相同,工藝大致相似,加之兩地窯工相互學習借鑒,甚至一些窯口既燒鈞瓷,也燒汝瓷,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獨特現象。

汝窯瓷片

鈞瓷瓷片
其中的天青、天藍、月白等色彩,乍看起來也大致相似。而在當年古窯址的挖掘調查中,天青、天藍和帶紅斑釉的某些傳世之物,在禹縣、臨汝兩地窯址內也確有殘片大量存在。這就是在收藏界普遍流傳的“鈞汝不分”一說的由來。
其實,鈞瓷和汝瓷作為兩大著名瓷種,無論是釉料成分還是燒制方式,都有明顯不同:
1.在釉料成分上,鈞瓷釉的氧化硅與氧化鋁的比值較一般瓷釉高,生成的釉為高硅質玻璃釉,釉內含萬分之幾的氧化銅,且釉中鐵被還原的程度很高,加之高硅質玻璃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磷起分相作用,使釉呈現出帶乳濁和有乳光的天青、月白及天藍色;而汝瓷釉的氧化硅含量較低,氧化鈣、氧化鎂和氧化鐵含量則較高。
2.在施釉的厚薄上,鈞瓷一般施釉較厚,屬厚釉瓷;汝瓷施釉則比較薄,但薄而潤。厚釉的鈞瓷容易呈現色彩的變化,薄釉的汝瓷常使釉面呈現如梨皮、蟹爪、芝麻花一樣美麗的裝飾。
3.在燒制工藝上,汝瓷如盤、碗、鼎等多類器物,大多采取“裹足支燒”,即器物底足掛滿釉,好似用釉將圈足包裹起來,而在圈足內部用支釘燒的一種方法;而鈞瓷一般是在底足內外掛滿釉而圈足露胎呈芝麻醬色(褐黃)。
4.在燒制溫度上,鈞瓷屬硬質瓷,最高溫度要到1300℃;汝瓷是軟質瓷,是介于硬質陶和軟質瓷之間的一種瓷器,溫度一般不超過1200℃。按照國家規定,吸水率低于1%的為瓷,低于3%的為炻瓷,低于8%的為陶,而汝瓷的吸水率低于6%。由于溫度底,收縮率就低,體重相對就輕,不易變形。
此外,鈞瓷的氣泡屬密集型,而汝瓷氣泡稀疏。人們用十倍的顯微鏡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鈞瓷的氣泡密似攢珠;而汝瓷的氣泡宛如晨星閃爍,時隱時現。

鈞窯天青釉雞心碗

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青釉碗
當然,所謂“鈞汝不分”一般是針對古瓷而言,因為當時,所燒制的色彩沒有太大的區別。如今的鈞瓷和汝瓷,從釉色的豐富和變化上,就能加以識別。而對于天青、天藍、月白之類的釉色,如果稍加留意,也會發現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