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共有三個:
1.是宣政間京師自置的官窯,通常稱作北宋官窯;
2.是宋室南遷后置于修內司的內窯,通常稱作修內司官窯;
3.是繼內窯之后在郊壇下別立的新窯,通常稱作郊壇下官窯。然何為北宋官窯,北宋官窯青瓷產于何地,迄今尚無定論。
自20世紀初,便有中外研究人士在杭州鳳凰山、烏龜山下尋覓南宋官窯蹤跡,先后發現窯址并進行發掘,然是否還有他處仍未發現者,亦不得而知。明清景德鎮均燒造過仿宋代官窯瓷器,清代檔案顯示,雍正、乾隆時期內府多有搜集官窯瓷器的活動,這些瓷器中的一些仿技高超且不署年款的仿品,常使人難以辨別。
宋代燒制的官窯產品、明清仿制的官窯瓷器以及康乾時期收集的官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院內。為分清我院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及明清仿官瓷器中,宋代官窯青瓷的類群關系,目前被確定為明清仿品的是否與宋代官窯青瓷有混淆,我院首次對院藏四十多件宋代官窯瓷器以及十幾件明清仿官瓷器進行全面、系統的無損科技分析,力求人文研究和科技研究相結合,推動官窯相關問題的研究進展。
本文是科技無損分析官窯瓷器的一部分,主要通過光學顯微鏡對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結構的共性特征和個性特征進行歸納和比較,為判斷它們之間的類群關系提供顯微結構方面的數據支持。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
列出了此次無損分析的45件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基本信息,從中可以看出,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在器形上多為圓形的盤、碗、洗、碟等小器型,明清仿官瓷器不僅有洗、盤等小器,還有葫蘆瓶、貫耳瓶等大器。



實驗部分
本研究采用德國LeicaMZ16A型實體顯微鏡,對樣品不同部位進行了不同放大倍數(3.55~57.5倍)顯微照片的采集和分析,利用analySIS軟件對圖片中的紋片進行了測量和統計,得到氣泡的直徑統計值,通過對圖片單位面積的氣泡進行測量和統計,得到氣泡的直徑統計值,通過對圖片中氣泡的個數進行計數得到氣泡密度(單位面積內的氣泡個數)的統計值,從而了解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顯微結構特征。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顯微特征的相似點
明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到:“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這些描述對宋代官窯瓷器的外觀特征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青瓷釉主要呈現為青色,濃淡不一。釉面普遍有紋片,紋理大小、疏密不一。釉面質感似玉,大多數器物口沿釉薄,露出一定的胎色,呈現“紫口”的現象。刮釉露胎部分圈足,由于胎體中氧化鐵的含量高而在燒成后呈現鐵褐色,即“鐵足”現象。通過對這45件青瓷顯微結構的觀察,本文從釉面特征、釉的特征以及胎釉中間層特征這幾個方面對顯微結構中的共性進行歸納。
釉面特征
1.釉面斑點:宋代官窯青瓷釉面經常可見直徑幾百微米到二千微米大小的斑點,這些斑點有黑色、黃色等不同顏色,其中有些斑點有明亮的金屬光澤。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也有各色斑點,但相比宋代官窯而言要少一些。斑點可能是因為釉料的不均勻、研磨不夠細致而使釉中的鐵在釉面富集析出,或是燒成時某些物質落在釉表面而形成的。(圖一至圖四)顯示了宋代官窯青瓷不同樣品釉面斑點的顯微圖片。
2.釉面變色的氣泡和棕眼:在大部分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面上能觀察到變色的氣泡和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棕眼。(圖五)中黑色的氣泡是因為氣泡破孔及后期的污染所造成,(圖六至圖八)為不同樣品釉面上棕眼的顯微結構圖。

圖一、釉面黑色斑點(GCQS-1599)

圖二、釉面褐色斑點(GCQS-1586)

圖三、釉面金屬光澤斑點(GCQS-1597)

圖四、釉面黃色斑點(GCQS-1598)

圖五、釉面變色氣泡(GCQS-1599)

圖六、釉面棕眼(GCQS-1606)

圖七、釉面棕眼(GCQM-1631)

圖八、釉面棕眼(GCQQ-1645)
3.縮釉:大多數宋代官窯與明清仿官瓷器釉面都有局部無釉的現象,即縮釉現象。縮釉的形狀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面積或大或小,也有形狀為長條形,一般多出現在器物底與壁交界處。(圖九至圖十二)為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縮釉現象的顯微圖片。

圖九、同一區域多處縮釉(GCQS-1614)

圖十、圓形縮釉(GCQS-1600)

圖十一、橢圓形縮釉(GCQS-1595)

圖十二、長條形縮釉(GCQS-1607)
釉的顯微特征
1.失透:在顯微鏡下對宋代官窯以及明清仿官瓷器的釉進行觀察,發現釉中除了氣泡還有一些類似于絮狀的白色物質,釉不通透。(圖十三至圖十六)為釉的顯微結構圖。
2.氣泡:宋代官窯及明清仿官瓷器釉中有豐富的氣泡,大小不一,錯落有致,有些樣品氣泡稀疏,有些樣品氣泡密集。(圖十七至圖二十)為不同樣品釉中氣泡的顯微圖片。

圖十三、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GCQS-1618)

圖十四、宋代官窯釉顯微結構圖(GCQS-1597)

圖十五、清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GCQQ-1645)

圖十六、明代仿官釉顯微結構圖(GCQM-1636)

圖十七、釉中氣泡(GCQS-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