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器物的特點
(1) 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華》、《國寶大觀》等有關照片制作。因此,外觀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裝飾的主題思想與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鑒定中,從局部入手,對瓷器制品造型進行總體審核。
(2) 臨摹紋樣。紋樣反映了每個時代,人們的信仰、風俗與時代特點。由于不理解思想內容,仿造的圖案線條不可能流暢,構圖遠不如原作。
(3)裝燒工藝。裝燒工藝每一個時代,因使用裝燒工具不同,所遺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樣,尤其是支燒印痕的形式與排列規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視了這方面的細節。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顯原形,因此,是否陶瓷胎體燒制過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鑒定支燒的一個標尺。
(4)釉色的鑒別。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窯各時期生產制品的配方化學成分。仿者只是湊合釉色,加上窯爐均用液化氣與電爐燒制,因此,無法對火候的氣氛理解與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開水沖洗就泛色。
(5)體胎的仿制。胎體所呈的色澤與所用的原料有關。現在仿者大多用高嶺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兩者所顯露胎體呈色就不同,一個灰胎,一個白胎,辨別較容易,實際上也是仿制品的一個特點。
(6)成型工藝。成型工藝這里指的是拉胚。除動物造型捏塑外,這恰恰為識別真偽越窯的一個關鍵。仿品成型中只注意了外觀,忽視了內壁旋紋,底部的線割痕。仿者多模制,內壁光,這又為識別仿品提供了證據。總之,仿品在造型、紋樣、釉色上是十分敏感的,我們要抓主要的,對全器進行細審,才不會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