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初創時期主要生產粗胎黃釉、褐釉瓷器以及少量白釉瓷器。從窯址采集、發掘的標本看,胎質粗松厚重,含有大量雜質。釉質晦澀,釉層厚薄不勻,呈色也不穩定,黃釉瓷多為青黃或土黃色,褐釉瓷有黑褐、褐綠等色,自釉瓷一般呈白中泛灰色。由于胎質粗糙、胎色較深,施釉前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產品主要以碗類為主,胎體厚笨,造型不規整,帶有明顯的原始性。
唐代定窯粗胎瓷器所用原料就產自窯區附近。胎料是一種當地稱之為 “坩子土”的黏土,黏土中含雜質較多。釉料當地叫作“白土”,這兩種原料在澗磁村附近蘊藏頗豐。在澗磁村北側的保阜公路兩旁以及澗磁村周圍,目前仍有許多燒制水缸和下水管道的小窯,下水管道成品的釉色很不穩定,有黑褐、褐綠、青綠、青黃等等,其中有些與唐代粗胎黃釉、褐釉瓷的顏色十分接近,粗糙堅硬的胎質也十分相像。
隨著時間的推移,定窯的燒瓷技術日漸進步,到了唐代中期,產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此時制坯所用的原料顯然與早期不同,經過淘洗處埋的胎體雜質大大減少,胎體致密度與硬度明顯優于早期。但由于原料中含鐵量較高,胎色仍然較探,施釉前掛化妝土。黃釉瓷仍在生產,但數量明顯減少,與早期相比,胎質變細,造型規整,施釉均勻,釉面也比早期光潔瑩潤。白瓷作為當時的主要產品,質量還很不穩定,胎質粗精不一,釉色從灰白、白中泛青、乳白到接近純白均有。可以看出定窯當時還未能熟練掌握白釉瓷的燒制技術,正處在改進工藝的階段。
晚唐、五代時期,定窯燒制白瓷的工藝技術已經成熟,生產的白釉瓷器胎體潔白,堅致細膩,瓷化程度很高。可以說定窯700年燒瓷歷史中,胎體質量最好的當屬這一時期。此時定窯所用瓷土的品質極佳,泥料經過嚴格的淘洗處理和充分的陳腐捏煉,單就瓷胎而言,質量已經遠在大名鼎鼎的邢窯瓷之上。對比唐代邢窯和定窯的白瓷標本,不難看出邢窯白瓷大多數處于微生燒狀態,瓷化程度差,胎體斷面經常能看到氣孔和夾層,吸水率多在2%一5%左右,只有少數在1.2%呢以下。而定窯瓷胎浩白堅致,燒結充分,從標本斷面看瓷化程度很高,氣孔和夾層也相對較少。但由于定窯在成型、施釉工藝方面遠遠遜色于邢窯,因此從外觀上看質量不如邢窯。
晚唐、五代定窯瓷器的另一個特點是薄而堅致,透影性良好。從窯址出土的標本看,這一時期的白瓷可以分為“厚胎”和“薄胎”兩類,瓶、罐、執壺等琢器多厚胎,盈、碗類圓器則厚薄皆有,其中薄胎器以模仿金銀器造型的花口碗最具代表性。1960年定縣考棚院窖藏出土的8件白釉花口碗和1985年定窯遺址出土的白釉花口碗殘片,胎體非常輕薄,有畢器物口沿處的厚度僅有1毫米左右。此外,靈壽縣唐景福二年墓出土的2件白釉“官”字款缽,胎體堅致細膩,薄如卵幕,具有很好的透影性,是目前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定窯透影白瓷。
晚唐、五代定窯白瓷系在還原焰中燒成,因此釉色大多白中泛青,光亮瑩潤,胎、釉結合緊密,但施釉工藝仍欠精細,釉面常出現厚薄不均的現象。
北宋定窯的胎質仍保持了晚唐、五代潔自堅致的特點,但瓷化程度略遜,從瓷片標本斷面看,不如晚唐、五代時期堅致細膩。由于北宋早期流行深刀刻花,因此胎體相對較厚,北宋中、后期覆燒法出現之后,胎體逐漸變薄。白釉的色澤前期仍微微泛青,但釉色潔自或自中微微泛黃者也十分普遍,后期則以自中微泛黃色為主。
進人金代之后,定窯的刻花、印花工藝己經非常成熟,但胎釉質量卻不斷下降,除了部分精品仍保持潔白的胎體外,大多數產品胎色微微泛灰,微生燒現象十分普遍,瓷化程度也相對較低。此時的白釉仍以自中泛黃為主,也有少數色調泛灰,釉面光澤也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