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龍泉,無人不被那山川青翠的綠色所感染、所征服。漫山遍野的松杉竹草,川流不息的河川溪流,令人滿眼蔥郁,心曠神怡。千百年來,這里向神州各地、向大千世界輸送著美麗、清新和純凈。而這美麗、清新、純凈,都凝聚在龍泉青瓷的釉色之中。古往今來,龍泉窯匠師們以周圍的山川秀色為基調,崇尚青色。古人所謂青色,包括綠色與藍色,素有青藍不分之說。綠色、藍色和紅色共為自然界的三原色。以三原色為基色,產生出千變萬化、嫣紅姹紫的絢麗色彩。龍泉青瓷的釉色以青、灰、黃為基調,衍生出各具特色的色彩。
龍泉青瓷以釉色取勝。由于釉料成分、配方、焙燒工藝和窯內氣氛各不相同,龍泉青釉的色調各不相同,罕有絕對相同的釉色。但目前古陶瓷界對釉色的劃分和表述比較混亂,不夠準確。有的學者或者著述沿襲舊時流傳的稱謂劃分釉色,常與實物釉色差別較大,令人無所適從。按照釉面本身呈色劃分則比較直接客觀,易于辨識。龍泉青瓷的釉色,大致可以分為青、灰、黃三種主色調,每種又產生一些或近或似、或深或淺的色調,變幻多端。
(一)青色
1.梅子青。這是龍泉青釉中最高級、最美麗、最純正的色調,南宋晚期產品最多。梅子青,顧名思義是將青瓷釉色喻作南方青梅的顏色,通常是指釉的顏色蔥翠、質地凝潤、光澤瑩澈。臺灣或者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因其顏色青翠欲滴,亦稱其為翠青。但在實踐中,有人時而將顏色青綠、瑩澈明快的釉色稱為梅子青,時而又將顏色綠中泛藍、乳濁失透、玉質感很強的釉色稱為梅子青,令人不知所措。根據觀察,青梅的顏色在不同時期是有變化的。春季梅子初生時,青梅果實的表面掛滿一層白色的薄 “霜”,北方人稱其為“掛灰”,在李子、蘋果、鴨梨果實上也有這種現象。這時梅子的顏色不是翠綠而是綠中含粉,粉中泛綠,呈色淡綠,略帶脂肪感。如果待到梅子成熟或者擦去梅子表面的“霜灰”時,青梅才真正呈現出青翠的綠色。從龍泉地區植被的顏色看,松杉竹草和溪流大多呈現綠色,有嫩綠、翠綠和深綠之分,也可以作為龍泉青瓷釉的參照色。總的說,梅子青更接近綠色,其釉的基色應以綠色為主。否則,就難以將梅子青與粉青區別開來,還會魚目混珠。當然,梅子青釉的判定還要具備釉質的其他特征,不能以偏概全。如果按照科學化驗的標準來衡量,具備梅子青釉燒成溫度的青瓷釉色雖以綠色居多,但也有美似粉青色的,間或也有綠中閃藍的。
關于梅子青釉的主要成因,一般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釉層極厚。梅子青釉色的形成需要多次施釉,加厚釉層,釉層越厚顏色越綠,釉層越薄顏色越淺。從實物標木看,梅子青釉的厚度至少在0.8毫米以上,一般為1.5-1.8毫米,比普通青釉厚一倍左右,器底部流釉處可厚達3-4毫米。二是燒成溫度高。從釉的玻化程度和化學組成上分析,梅子青釉的燒成溫度應在1250-1280攝氏度之間,高于其他青瓷。因為只有燒成溫度高,才能使釉層達到玻化晚期狀態,釉中的未熔石英、黏土團粒和鈣長石晶體更多地熔入釉中,釉層中的氣泡大量從釉中逸出,以減少釉層對光的散射并加強穿透能力,使釉面呈現出清澈明亮的質感。三是在強還原氣氛中燒成。四是化學成分為鐵低鈣高,對胎色要求更白。五是釉中鐵氧化物要達到一定含量。據試驗,青釉中鐵氧化物的分子數在0.025-0.040時,呈色梅子青。
梅子青釉的釉層肥如凝脂,釉質硬度很高,釉面溫潤瑩澈,釉下氣泡較少并且透明、均勻,未熔石英顆粒等礦物質較少。釉下不開片的極少,紋片較大,多為冰裂紋片或者全褐色紋片。胎色潔白或者白灰,黑胎器的釉極難燒出梅子青色。從傳世品看,真正釉色純正翠綠、施釉均勻的梅子青釉珍品極少,常見的多是淡青釉,其翠綠程度不夠;有的流釉,釉色不勻。可以說,燒成梅子青釉的龍泉青瓷,是頂級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