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征:
1.器型豐富多樣,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2.龍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盤口壺。梅瓶高度減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蓋倒扣瓶上,北宋時期肩腹比較豐滿,器型較大,外壁刻纏枝花、蓮瓣。鬲式爐系仿商周銅鬲式樣,其肩與腹部的凸楞稱“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種裝飾。
3.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4.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后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朱砂底”,別有韻味。
5.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改進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堿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6.一種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壺,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蓮瓣、云紋、龍紋等紋飾的,多數為龍泉溪口窯所生產。
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
元代龍泉窯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造型特點為粗壯高大,胎體變厚,釉色減薄,觀賞價值降低。為獲得元統治者喜愛和促進銷售,匠師們采用刻、劃、印、貼、雕和點褐彩等工藝來美化器物。蓮花瓣是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的主要裝飾之一。元代初年蓮瓣寬矮,系用刀或鉗子劃出蓮瓣邊線,制作方便,這種紋飾是元代特有的。隨后多數瓣面演變成為狹長,形似菊瓣。因為它是從南宋時瓣面豐滿、瓣脊突起的蓮瓣發展而來的,所以人們仍稱它為蓮瓣紋。元代蓮瓣紋有以下幾種形式:瓣面平,蓮瓣的邊線用刀或鉗子劃成;兩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間有瓣脊,多數瓣脊粗細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盞、洗或盤的內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較寬,沒有瓣尖;龍泉溪口窯生產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蓮瓣紋,蓮瓣的邊線是細凸線的。這是鑒定宋元龍泉青瓷的主要依據。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并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云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于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墻壁,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紅,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