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胎釉 到了金代,耀瓷的胎體淘洗仍比較細,但胎骨總體呈黃白色,有小氣孔,燒結度和致密度不如宋器。從金代文化層出土的大批青瓷觀察,此時的青釉瓷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青瓷,有青釉和月白釉兩類品種,所燒造的產品,在局部方面尚有新的發展;后期的青瓷,則開始了逐漸衰退的趨勢。
金代前期的青瓷胎,呈淺灰色,且略微偏褐。胎體質地很均勻,但致密不如宋器。從窯場發掘出的泥料加工工具觀察,宋金兩代使用相似的有碾槽來粉碎原料,但金代的加工工藝沒有宋代精細。因此,粉后的泥料雖很均勻,但顆粒相對要大些。這是區分宋金兩代青瓷胎體的重要特征。此時青瓷的器釉,很少見到宋代的橄欖色青釉,多見豆青和翠青色。金代的月白釉瓷,器胎的質地亦均勻致密,其特點大體與同時期的青釉瓷相似,但胎色略白,釉呈青白、白灰、灰白籌色。釉的透光性比較差,是耀州窯歷代青瓷中玻璃質透亮感差、但玉質感最好的瓷釉。此種月白釉青瓷,創燒于宋代晚期,成熟于金代。初燒時的釉色,青中顯白,與該窯傳統的橄欖色或豆青色很不相同。晚宋月白釉,青度大,白度小,近似淡青色,釉層也比較薄。其時,還常在盤碗之類的內壁或內心加飾印花裝飾。到了金代,此種色釉品種的青色大大減弱,而白度明顯增強。其上乘產品往往呈青白色,以白中隱隱透出青色為特點,一般產品的色釉往往呈灰白或月白色。因為產品以白和青調為特點,也曾被有的學者稱之為“耀州青白瓷”。此類耀器多為素面,因造型渾圓敦厚,釉的粘稠度大,釉層亦加厚,釉的質地如玉似蠟,其素面之器呈現出一種潔凈如美玉的溫潤含蓄之美。
從金代后期開始,耀州窯燒制青瓷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產工藝以提高產品數量為重點。為滿足民眾的生活需要,該窯的生產方向改為專為大眾燒造大路貨。所燒的青瓷,其面貌與創燒以來的各個時期均不相同。器胎呈淡土白色、淺黃色或白中微黃、白中微棕黃等色。臉上顆粒均勻,但致密度和精細度略差。青釉呈青黃、黃青、姜黃等色。此時的器釉中出現一種明顯的特征,即碗、盤之類圓器的內心多因刮釉,出現了一個環狀的元釉圈,形成了一圈澀胎現象。
金代除燒造青釉明白釉、姜黃釉瓷器外,還燒造黑釉、醬釉、黑釉醬斑與結晶釉瓷。
元明胎釉 元明時期是該窯燒瓷從衰落到終燒的時期。隨著王朝的更替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宋以后的耀州窯場由于地處封閉自守的渭北高原,產品的供銷市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而影響以至決定了該窯燒瓷的生產方向,從昔日燒造上乘高檔青瓷,改為燒造當地和周圍民眾所需的日用大路粗瓷。生產方向上的重大改變對其瓷器產品必然產生重要影響,造成此時生產的胎釉比以前各時期的都要粗略。根據產品特點,該時期又可分為元代前期、元代后期和明代兩個階段。
元代前期的產品,以姜黃釉青瓷為多。與金代后期相接近,但更粗略些。器胎呈土白、土黃、黃白色,底足露胎部位或呈土黃色,或呈棕黃、棕紅色。釉多姜黃色,少數青黃色。器內施滿釉,多數有無釉圈。器外姜黃釉施釉的部位:初期與金代后期相似,為通體施釉,外底心亦施薄釉。隨后變為器外通體施釉,但器外底和器足無釉露胎。除燒造姜黃釉青瓷外,元代前期還燒造黑釉、醬釉、茶葉沫釉、白釉瓷,及少數白地黑花瓷器。
元代后期和明代,變化很大。姜黃釉青瓷的燒造己降為少數,且產品的胎和釉更為衰落。器胎多呈土白、土黃色,底足露臉部位往往為棕紅、棕褐色。青釉除姜黃色外,還見黃色、黃褐色、青褐色等色調。器外少見滿釉,多見施釉不到底、腹下露胎等現象。此時期該窯的瓷釉,多見白釉和白地黑花瓷,還有黑釉、醬釉和茶葉沫釉瓷。器物施釉的部位,大體與同時期的姜黃釉青瓷相似。
以上介紹了耀州窯各歷史時期青瓷器的胎釉特征。下面我們將耀州窯歷代青釉瓷的胎、釉組成分別列表示意,以便讓大家從化學成分組成上進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