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位居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之首。因屬宮廷用品而倍受世人所仰慕。世上傳世品現存不足70件而彌足珍貴。寶豐清涼寺和汝州張公巷汝窯遺址的發現,諸多殘器的出土,震動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古陶瓷界,汝窯神秘的面紗也隨之被揭開了。這對汝瓷的認識和研究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下面就兩處遺址出土的泥料及殘器,通過比較發表一點看法。
一、 通過對清涼寺和汝州張公巷兩大汝窯遺址出土的原料、殘器,窯具、成型模具的收集比較。傳世品中的盤、洗、缸、奩、碗、瓶之類兩處皆有之。清涼寺發掘出比較突出的造型“蓮花香熏”、“卷草熏爐鏤空蓋”以及仿青銅器圖案的樽兩處皆有之。其做工精細,刀法流暢,唯清涼寺此爐是天青和翠綠,而張公巷是青綠釉,此幾種釉屬半乳濁狀半透明的結晶釉。
二、兩處同時存在手拉坯托片、貼花、模印的成型工藝。清涼寺的洗、盤、碗、大部分外撇足支燒切墊胼較少,而張公巷直足支燒較少,墊片較多;前者支釘白色呈扁型,后者白色呈圓形,兩處都是輕微垂釉。
三、清涼寺泥料用料是當地的一種含鐵較高的灰白坩土,故還原燒成時呈香灰色,而張公巷是用一種含鐵較低的黑坩土還原燒成后呈灰白色。同時兩處的胎釉結合處(中間層)不太明顯,斷茬處直紋,無犬齒狀。經試燒張公巷汝窯產品燒成溫度比清涼寺高,而胎體致密度比清涼寺致密,所以其殘器叩之比清涼寺聲稍長。
四、釉色有天青、粉青、翠綠、蛋殼青、月白這幾種釉色兩處都存在,但張公巷出現一種豌豆綠,紋片極少,甚至無紋片,細小白色支釘痕;清涼寺以上幾種釉色基本是一種酥油光澤,雖有光而不刺目,開細碎冰裂紋片,質感滋潤、柔和;而張公巷天青釉細碎冰片,青綠釉有一部分開大冰片,多角形,象云母冰塊,裂痕層疊層,層層而下,釉面質感如玉,用手撫之如絹,但光澤比清涼寺稍亮一點。
清涼寺釉料燒成溫度最低,是在坯體沒燒結時釉已熔化,所以坯體氣空率高,把一部分釉料吸收到坯體內,這樣使釉子流動性極小;而張公巷釉子溫度高,體致密,釉流動比前者稍大,在四十倍光學放大鏡下觀察,兩處釉同屬結晶釉;但溫度高,晶體隨溫度逐漸升高而遭破壞,而釉也逐漸由半乳濁釉變為透明釉,氣泡稀疏而變大,釉色由天青變青綠色。
五、在發掘中,兩處同時出土一種釉用原料,這種料人們都稱之謂神奇,但是通過化學分析得出是一種含鉀鈉偏高的一種灰青色半石質性的長石礦。要想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張公巷的匣缽做的比較講究,筆者收藏的殘缽,一種是里上釉外不上釉,一種是外上釉里不上釉,這兩種其中一種必定是缽蓋,這樣做是為了使匣缽不粘上灰渣等,以提高成品率,以此可以看出古人為提高產品質量所表現的高明之處。 (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