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盤官窯說”故宮未回應 文物專家:不能斷定是官窯
晨報訊(記者 王歧豐)昨天,有報道稱故宮被損壞的宋瓷應為官窯而非哥窯。對此文物專家表示,業界有人把官窯與哥窯視為同類產品,故宮的文物定名蘊含幾代人的心血,損壞的瓷器被歸入哥窯,應該有原因,不能輕下論斷。
昨天有媒體報道稱,南京市博物館專家在看了央視公布的故宮受損瓷器圖片后,認為該瓷盤應為官窯,而非哥窯,官窯瓷器的價值還要高于哥窯。專家介紹說,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官、哥、汝、定、鈞,官窯是皇家官府直接營建的,所以被排在首位,哥窯排在第二位,自然也極為珍貴。為什么如此重要的文物,會出現如此不同的界定?當初是怎么認定的?截至昨天記者發稿時,故宮尚未做出回應。
昨天,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向記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介紹說,吳方言中“官、哥”二字發音幾近不分,所以收藏界有人認為宋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中“官、哥”乃同類作品。許多宋官窯與哥窯作品在各類圖錄中也叫得很隨意。較真的說法是,官窯基本不開片或不開大片,哥窯開大片或開小片;官窯以灰青色調為主,哥窯以奶黃色為主。哥窯由于燒造時胎釉膨脹系數不同,導致出現釉面開片,俗稱“碎瓷”。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發掘,提升至審美最高層次,哥窯遂以其缺陷美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獲得社會認可,成為自明清以來皇家及民間推崇的對象。
古陶瓷鑒定專家王春城也向晨報記者表示,從公布的圖片看,損壞瓷器更像是“官窯”,但因有“官哥不分”的說法,所以不能光憑圖片來做判斷。王春城說,故宮對文物的定名蘊含著幾代人的心血,對官窯和哥窯的認定也應有自己的標準和依據,不是媒體報道的那么簡單。最終還是要由故宮專家對這件瓷器定名由來做解釋,這對學術研究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