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時期的鈞瓷制作,從某中意義上講,還是對宋代鈞窯工藝的繼承和延續(xù),金、元時期的鈞瓷工藝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時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與宋鈞有差異的工藝特征。
宋代鈞瓷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器物造型都非常規(guī)整。民窯釉色多以天青為主,也有天藍、月白、蔥青;官窯則以運用金屬銅“窯變”呈色之美妙著稱。民窯較之官窯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當,所見瓷器流釉、粘足的極少。宋代鈞瓷大多施滿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稱芝麻醬色)護胎釉。鼓釘洗、花盆和盆奩,以及盤類以支釘支燒,其它則以墊餅燒造。宋鈞胎質(zhì)細膩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聲鏗鏘圓韻悅耳。從胎質(zhì)斷面可以看出,純凈無雜質(zhì),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現(xiàn)釉層剝落等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