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我國制瓷業已達到一個較高水平,景德鎮設御窯廠,專燒宮廷用瓷。由于雍正、乾隆等皇帝對宋代名瓷十分青睞,宮廷不僅大量收藏宋代流傳下來的名窯瓷器,而且還命景德鎮御窯廠進行仿制。在仿制過程中,以仿鈞最為成功。史料記載,雍正七年(1729)三月,景德鎮御窯廠還曾派人來禹州調查鈞窯器釉料配制方法。這說明,在清朝宮廷的重視下,仿鈞獲得了較大成功,禹州的鈞窯可能仍有少量燒制者,但傳統技藝已經失傳,與宋元時期的鈞瓷已不可同日而語。
清代晚期(1879),神垕陶瓷藝人開始研究恢復失傳三百多年的鈞瓷技藝。以盧氏、郗氏、王氏家族為代表的陶瓷藝人,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日用瓷的大窯內搭燒。而后又在天青器上創燒抹紅,加彩新工藝。盧氏后代還在釉料中加入銅的成分,采用焐火方法,用風箱爐小窯高溫燒制小件鈞瓷,并獲得成功。這種爐鈞燒成技術因出自盧家,也稱盧鈞。清光緒三十年(1904),禹州知州曹廣權聞知外商重金收購古鈞瓷,組織了官商合辦的鈞興公司,雇用當地鈞瓷藝人燒制鈞瓷。清宣統三年(1911),知州韓某也再次興建鈞窯瓷業公司。但這一時期的鈞瓷盡管造型規整,工藝考究,但釉色單調,難與古鈞瓷相比。
民國時期,戰亂頻仍,鈞瓷發展更是舉步維艱。盧氏后人盧天福50歲時,因家貧無力授徒,當時的省長田文烈還飭令禹州知事邀集殷商富戶籌議集股。民國19年(1930),禹縣縣長王桓武也曾開辦陶瓷職業學校,希望擴大鈞瓷生產,但因試燒屢遭失敗,王桓武以藏奸保密為名,將盧廣華關進監獄,鈞瓷再度停產。
清末至民國時期的現狀,使鈞瓷的發展舉步維艱。因此,釉色和造型都無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器型主要是:碗、盆、碟、壺、杯、洗、鼎、乳釘罐、折邊盤、帽筒、繡墩、螭頭香爐、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壽桃、佛手等。一些瓶、爐頸肩部有龍、鳳、虎頭、獅頭、異獸等耳飾??陬i微有變化,以荷口為代表。在工藝操作上,仍以手工為主,拉坯、雕刻、捏形,鮮有胎模,整體作品厚重、堅實。胎斷面呈灰黃或灰白色。盧鈞胎面呈灰白或深灰色,不少有變形、底足炸裂及窯粘現象。
這一時期,釉色因燒成制度的不同呈現出較大的變化。在日用瓷窯內搭燒,采用氧化焰氣氛燒制的鈞瓷,釉色多呈青、綠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綠、瓜皮綠、麥芽綠、孔雀綠、銅綠為多,偶有紅色調,但發色沉穩、暗濁,而在鈞瓷窯內燒制的色澤較為鮮艷。用風箱小爐(盧鈞小窯),在還原焰氣氛下燒制的鈞瓷,呈天青、天藍、海棠紅、朱砂紅、玫瑰紅、玫瑰紫、葡萄紫等色,其精上制品,五彩燦爛,玉潤晶瑩,可與宋鈞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