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1796-1820)朝,瓷器燒造明顯不如前朝,基本上處于因循守舊狀態(tài)。嘉慶御窯只是乾隆瓷的延續(xù),造型、圖案沿襲前朝,不敢逾越。嘉慶帝沒有了先祖嗜好瓷器之雅興。雖然官窯的生產(chǎn)大副下降,但民窯依然如舊。嘉慶的瓷器,早期如乾隆,后期似道光,是清瓷由盛而衰的影射。
1,造型基本沿襲乾隆,罕見創(chuàng)新之作 ,工藝不及前朝協(xié)調(diào)秀美。鼻煙壺更為流行。本朝出現(xiàn)了帽筒,替代了以前的帽架。
2,器物早期制作規(guī)整,胎質(zhì)細潤,保持了乾隆風格,尤其民窯器物常與乾隆相混淆;晚期胎質(zhì)漸粗,厚薄均有。釉色多白中泛青,釉上彩的釉色以色地為主,白地相對較少,釉面早期保持乾隆特征,部分器物與乾隆有顯著區(qū)別,光潤不足,常有波浪釉。
3,粉彩瓷多見開光,描金工藝普遍,總體上看,彩繪筆法纖細拘謹,紋樣構(gòu)圖繁復(fù)刻板。嘉慶彩繪人物的臉比乾隆人物大一些、圓一些。
4,官窯款一般均用“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主要為青花款,無邊框。粉彩瓷器特別是豆青釉粉彩瓷器常見紅款。在霽藍描金等特殊器物上,則有金款,有的還見刻款。民窯有“嘉慶年制”四字款。堂名款、紀年款較前朝皆少。嘉慶彩瓷中還有部分“退思堂”款的器物,為睿王府定燒。但以后各朝都有此款瓷器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