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三彩”就是以茄紫、黃、綠三色繪成的花紋。古代也有把紅色稱為葷色,非紅色稱為素色之說。也可以這樣理解,不使用紅色是素三彩瓷器構成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并非絕對不變的清規戒律,如故宮藏有一件康熙素三彩繪鶴鹿同春盒,上面的紅太陽即用了紅彩,因此,在過去古董行中曾有所謂“三彩帶紅,價值連城”的說法,可見其稀有程度。此外素三彩中的“三”字也并非實指,而是虛指其多。素三彩中除常見的紫、黃、綠色外,也有加藍色、黑色為輔,間露白地相佐,綠套綠,黃套黃于深淺之中,又有多彩之意,亦稱之素三彩。
清康熙年間,素三彩的制作工藝達到了頂點,派生出許多色地的三彩新品種,如黃地三彩、綠地三彩、虎皮三彩、墨地三彩、白地三彩等。這些素三彩新品種,以一種彩色釉鋪陳為地,其釉色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別具一格。并且運用了雕塑、樓空及錦地開光圖案等技法,更加豐富了素三彩的表現力。其中“墨地三彩”是康熙素三彩中最為名貴的一種,而“白地三彩”則是其中成就最顯著的精品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種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龍紋碗,就是“白地素三彩”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件。此碗造型為康熙朝典型器形,釉面平潤、潔白、細滑而堅致,碗內光素無紋,碗外釉下暗刻雙龍趕珠紋,釉上以黃、綠、紫彩繪牡丹、芍藥、彩蝶構成龍穿花圖案。
素三彩的色澤雖不及五彩艷麗奪目,但由于其施彩工藝標新立異,因而創造了一種素靜淡雅的意境。在清末民初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青睞,仿制者也甚眾。民國所仿康熙素三彩折枝花暗云龍紋碗即是一例。這種贗品頗似真品,須仔細辨別,才能見出真偽。
首先,從器形上,贗品外表乍著極為相似。撇口,深腹,留足。但上手后即可發現贗品較大且重于真品。雖是毫厘之差,卻失去真品端莊、秀麗之感,反覺笨拙、呆板。這是因為仿制時雖按真品原樣制造,但由于原料、成型等技術條件所限,經過高溫后而形成的細微差別。
其次,細看真品釉面緊附于胎體上,堅致瑩潤;而贗品胎釉結合松馳,釉面泛黃且含有雜質,乃是由于時代和工藝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存在著明顯差別。另外在真品的彩釉上有一層“光暈”,俗稱“蛤蜊光”,這種似彩虹般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為具有刺目的浮光而無此光暈。
此外,在施彩工藝上,真品彩色細膩,薄平而勻潤,特別是其中湖水綠色,其綠淡嫩如一江泓水;而贗品由于摻入了粉質,其色較深呈灰暗色,其他各色也厚膩不均。而且紋飾畫筆板滯無力,線條輪廓粗散,與真品之自然流暢、樸素大方以及畫筆老練等美質無法相比。
最后,比較真贗品的款識,更可一目了然。真品青花款的色澤,純凈鮮艷,字體工整秀麗,起落筆頓挫明顯有力;而贗品青料色澤灰暗,字體松散,筆力柔弱。這是由于寫仿款人謹慎摹仿,惟恐有不似之處,反而失之局促,用筆不能生動流暢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