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1884-1937年),以畫人物為主。早年以錢慧安仕女為藍本,繪工筆粉彩人物,中年后改學“楊州八怪”黃慎的畫風,以寫意人物為主,勾勒側鋒用筆,線條簡潔流暢,頓挫有力,揮灑奔放。作品中多見較長草書題記。常用印有“王琦”、“匋迷”、“洗心齋”、“碧口”、“碧珍”、“王琦畫印”等。
王大凡(1888-1961年),以畫人物為主。畫風嚴謹、功力深厚,人物勾勒中鋒用筆,線條自然流暢。1939年以后,作畫不用玻璃白,直接將彩料平涂于胎,稱為“落地彩”。常用印有“希平草廬”、“堃”、“大凡”等。
何許人(1882-1940年),擅長粉彩雪景,用筆灑麗,自成一家。構圖講究布局,注重遠中近三重構圖,繪畫精細,層次清晰,所繪雪景十分逼真。景中常以紅色稍作點染,使寒光雪色中增加暖意。常用印有“何”、“處”、“許人出品”、“德”等。
徐仲南(1872-1952年),青年時畫人物,中年習山水,晚年專攻竹石。繪竹蒼勁挺拔,枝干遒勁有力,錯落有致,竹葉聚散得體,蕭疏縱逸。頗有勁節凌云之氣韻,竹下多見溪邊奇石,與竹渾然一體。常見用印有“之印”、“仲南”、“徐印”等。
鄧碧珊(1874-1930年),擅畫粉彩魚藻,有水墨畫意。游魚水藻以艷黑勾描,水藻叢叢相交有序,用綠色暈染,從內到外,綠色由濃到淡,游魚生動自然,柔中有剛,剛中見柔。從背到腹,色彩由濃到淡過度自然。多見數魚同池,自由自在游而不散。常用印有“鄧氏”、“碧珊”、“小溪釣徒”、“之印”、“鄧碧珊畫”等。
田鶴仙(1894-1952年),早年學繪山水,晚年專攻梅花。喜用斜線構圖,偏鋒用筆雙勾樹干,梅朵雙勾著色,花型正、側、仰、背、朝向生動。常用印有“古石”、“鶴仙”、“田印”等。
汪野亭(1884-1942年),擅長粉彩山水,采用通景畫法,一氣呵成。常用折帶皺勾勒山石,以“園”點、“介”字點、“個”字點畫樹葉。畫中多見林木蔥籠、小橋茅屋、策杖老人,水中渡船等。汪氏是一位多產畫家,早中晚期,繪畫風格由細膩到粗放變化。早期以尖筆細致皺畫法,細膩柔麗;中晚期用筆迅疾率意,常以小斧劈皺法畫山石,粗獷簡練,氣勢雄偉。用彩靈活多變,有的青翠濃郁,勃發生機,有的墨彩濃重,蒼古奔放。常用印有“汪”、“平生”、“平山”、“汪平”、“老平”、“汪氏”、“野亭”等。
畢伯濤(1885-1969年),擅長翎毛花卉和走獸,以側鋒畫枝干,沒骨法畫花朵,小寫意勾染法畫小鳥,畫面疏朗,多見小件作品。常用印有“伯濤”等。
程意亭(1895-1948年),擅長花鳥,采用勾描填色法作畫,線條工整圓潤,以工筆絲羽法畫小鳥,鳥頭部較大,形體生動。程氏一生勤于筆耕,留世作品較多。常用印有“程印”、“程氏”、“程”、“程甫”、“意亭”等。
劉雨岑(1904-0969年),擅長粉彩花鳥。以工筆絲法畫小鳥,設色清新,形象生動?!八c桃花”的技法是劉氏的獨創,直接用含料的水筆點出花頭,活潑自然,形態逼真。常用印有“竹人”、“岑”、“雨岑”、“劉氏”、“飲冰齋”等。
縱觀“珠山八友”的作品,不管人物山水,花鳥走獸、還是竹石梅花、昆蟲魚藻,均見畫藝精湛,功力不凡,每幅作品使你百看不厭、回味無窮,讓你得到美的享受,這就是“珠山八友”瓷畫獨特的藝術魅力。所見市場各類仿品,大多畫藝平庸,看上去畫面花俏艷麗不見神韻,形狀貌似而無靈氣,給人以拘謹呆板,匠氣十足的感覺,與真品差距甚遠。少數精細仿作,只要仔細觀察,必能找出描摹之痕跡。
三、誤區解疑。當前在“珠山八友”瓷畫的收藏圈內,入門者日見增多,這些瓷畫愛好者因涉足時間短,所見實物少,知識相對缺乏,容易憑感觀直覺輕率判斷,聽信社會種種流言,盲目從事,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誤區,把膺品當真品,把真品當膺品,在真假判斷中迷失方向。經多年實踐的廣泛接觸,多方的考察了解,歸納起來,大體有六個方面必須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