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e0004顯微圖。釉面也有了紋路,但是與001的紋路完全不同,其他方面與前三者也都有區別。
這么樣四片肉眼看上去幾乎沒多大區別的青瓷片,在顯微技術下竟然出現了這么清清楚楚的不同。而且這些殘片都同屬越窯青瓷,出自同一個地區,使用的同等放大倍率。這能說明什么呢?
第一,說明我們肉眼能觀察到的現象,與顯微技術觀察到的現象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次。我們肉眼區別不了的東西,在顯微技術下可以很容易的區別開來。
第二,肉眼下看似相近的釉面,可能存在著配方、工藝、環境和時間方面的種種區別,因此才會在顯微技術下出現種種的不同。
第三,如果我們能夠將顯微技術下釉面的種種特征,與釉面配方、燒造工藝、地區環境以及歲月風化方面掛起鉤來,那么毫無疑問,可以在藏品的真偽鑒別方面起到重要的補充和輔助作用。
確實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嗎?我們用事實來說話吧。

兩個看似差不多的唐青釉水注
這兩個唐青釉蓆篾紋水柱,看形制差不多,看釉色一個偏青一個偏黃。如果單獨看,在行家眼里,它們的區別是明顯的,但在新手眼里,可能看不出它們有什么本質的區別。這兩個里面有一個是真品、另一個是仿品,別看現在放在一起比較時,似乎誰都能看出真假,可如果是單獨看其中一件,情況就不同了。不信,大家可以去網上看看,里面這件如此開門的真品,在我的開門系列中發布后,仍然有不少人看它是贗品!這說明,憑肉眼,人們對真品與仿品的區別并不那么清晰!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用顯微鑒別的方法,能不能找出他們之間的一些更為清晰的區別。


這兩張都是右邊顏色偏黃水注的釉面顯微圖


這兩張都是左邊顏色偏青水注的釉面顯微圖
其實,不用我做什么解釋,只要用心比較一下這兩組照片,真偽自明。為了不讓大家看的太累,我就簡要解釋一下。前一組圖片中的氣泡土沁是均勻一致的,都是黃土色,幾乎看不到活氣泡。開片痕兩邊的氧化狀態也很均勻,整整齊齊的。后一組圖片中的情況正好相反。氣泡的土沁有黃有白有黑,還有深淺變化,活氣泡也不少。開片痕兩邊的氧化狀態有寬有窄,有深有淺,非常自然。這里面可以看到的區別還有很多,我就不在這里一一說明,大家可以自己去比較。
以上這些區別,我想任何人都能清晰的區別開來。造成這種區別的道理也很簡單,前一組是仿品,它是用酸性泥土腐蝕釉面造成的土沁和開片沁,所以沁色千篇一律,所有氣泡幾乎格殺無論;后一組乃真品,它是歲月自然氧化造成的土沁和開片沁,沁色當然千變萬化,深淺不一,氣泡也有氧化和沒被氧化的現象。
需要特別聲明的是:顯微鑒別也是一門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憑某些現象就可以斷真斷假的。以上分析僅僅針對這兩件特定出器物,千萬不要簡單的推而廣之,以免自誤。
三、怎樣學習和研究釉面顯微鑒別法
1.顯微鑒別法的概念應該怎樣理解
不少人現在對顯微鑒別法有較大的誤解,認為只是看看氣泡的形態、觀察一下氣泡的氧化情況就是顯微鑒別了。有人看到釉面有幾個氧化氣泡,就斷言是真品。或者,以窯口不同、窯中位置不同、正燒、過燒、生燒不同,都會產生不同形態的氣泡,來認定顯微鑒別不可行。這些都是對顯微鑒別法不了解造成的。顯微鑒別法的核心,就是發現和研究在顯微狀態下真品有而仿品沒有的釉面特征。這是一個工程,一個需要眾人一起來完成的浩瀚工程。在這個工程沒有完成之前,我們只能尋找出一些“鑒別因子”,或者“準鑒別依據”,來作為傳統鑒定法的補充和驗證。這里提到的“鑒別因子”和“準鑒別依據”,就是有可能只會在真品上出現,仿品上不大可能出現的釉面顯微特征。也就是說,顯微鑒別法并不能鑒別仿品,但是它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把握的選擇真品。
舉例來說吧,前面“顯微視界下的奇觀”發布了5張釉面顯微形態圖,其中的“水滴落花”、“晶花包珠”、“眾星捧月”就屬于“鑒別因子”了。因為這幾種釉面形態目前在青瓷仿品中還沒有發現。此外,在前面四片越窯殘片圖中,002、003、004中都有一種特殊的氣泡,我們稱之為“炭渣氣泡”,見下圖紅圈中的氣泡。


炭渣氣泡:在正常氣泡群落中,偶爾出現的一個或幾個被侵蝕氣泡,這種被侵蝕氣泡呈現出斑斕的色彩,看上去就像被燒過的煤炭渣填充在氣泡中一樣。
我們再來看幾個其他的“鑒別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