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仲南在“珠山八友”中年紀最長,生于1872年,卒于1953年,享年81歲。畫瓷時間長,成名稍晚,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畫松竹、花鳥,一生以畫竹子著稱。

筆墨(料)特征
徐仲南成熟時期的作品,主要是竹石,也有花鳥,贗品以此兩類為多。徐氏所畫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構圖橫豎式兼有,從石后斜出的鳳竹,一高一低,群居不倚,獨立不懼,枝干細勁,搖曳臨風,奇異空靈。從徐氏畫竹的筆墨來看,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徐氏畫竹葉刪去了不少煩瑣的細節,但又成組成叢,聚散得體,疏密濃淡頗有章法。竹葉多為仰葉,葉梢風翻轉折,無板滯之弊,爽快生動,蕭疏縱逸。模仿者往往得其疏散的形式,布局平均,缺少組合的韻律,前后層次不甚清晰,零亂無章。
二是徐氏撇葉時胸有成竹,意在筆先,凝縮處不局促,力全而不苦澀。模仿者往住形在筆先,看一筆畫一步,故而筆道呆滯,料不均勻,筋脈中缺少力量。
三是徐氏畫竹干、竹枝,筆道墨韻利落有力,蒼勁挺拔,氣脈連貫,節節有韻,表現出秀竹勁節凌云之氣。而模仿者筆道脫略,局促無神,料色澀滯。如以模仿品與書中徐氏作品真跡對比,以上三點一看便知。

另外,細察徐氏畫竹時所配的青石,也能看出作品的真贗。徐氏畫石以配竹,多是在畫面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筆,有的一石獨居,有的兩石相依,用筆波折頓挫,似折帶皴,勾畫有法,靈透生動,輪廓轉折之處雖不見圭角,但有雄渾之氣。石塊肌理以尖筆斜點皴拓,似雨點皴法,疏密有致,轉折處點大色深,筆法中透出輕松的彈力,偶爾在石頭邊沿或相疊處以皴點苔,清新秀麗。而模仿品輪廓勾描生硬,點皴的布局平均刻板,筆法貌似神離,程式化、概念化太重,稍作比較一目了然。
把握徐氏填色之特點,也是區別作品真贗的關鍵。徐氏以墨色撇畫竹葉后,并不在每片葉子上填彩,而是著眼一叢一組,注重整體,以取象傳韻的手法傅彩。而模仿者沒有胸中之竹,按葉填彩,呆板僵硬,往往畫虎不成反類犬。另外,徐氏以墨色畫青石后,填色多用翠青,青石的尖部色濃筆重,青石的根部色淡筆輕,蒼潤渾厚,極富質感。
徐仲南晚年專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華麗、追求平淡古雅的創作風貌,粉彩著色光亮淡雅,層次清晰。清冷的色調,概括的筆法,配以詩書印章,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的意味。

題識印款
徐仲南的書法灑脫秀逸,蒼潤俊朗,作品題款或行書或行楷,但以行書為多,與同時期其他名家不同的是少見長篇題款,一般都是題寫一兩句詩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仲南徐陔寫”、“徐南寫”、“竹里老人徐仲南”、“南州竹里老人徐仲南寫于珠山棲碧山館之西窗”等(圖2)。
常見印款為:“仲南”“徐陔之印”、“徐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