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汝窯葵口盞托,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學者周煇的《清波雜記》中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

北宋汝窯青釉玉壺春瓶 大英博物館藏

北宋汝窯瓷含有瑪瑙這一特征,又讓北宋汝窯瓷更容易辨認。古人所說的瑪瑙,并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概念,我國傳統的“四寶” 是珍珠、瑪瑙、水晶和玉石,所以古人所說的瑪瑙包含的更廣,應當指除了玉以外的寶石都可以稱為瑪瑙,比如翡翠石、鋯石、磷灰石、鋰輝石、蛋白石、黃玉、綠松石、玉髓等等。南宋學者周煇所說的“內有瑪瑙沫為油(釉)”,應當是指寶石入釉。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局部
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雖較秘色瓷的釉層厚出將近一倍,卻比宋官窯、龍泉窯的0.1—0.3厘米釉層要薄了許多。盡管釉層較薄,但釉面質感致密、平靜,有深不可測之貌,以至千年以來讓人一直欲看不透。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底刻“乙”字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底刻“乙”字
汝釉的上述特點,部分系匠師技藝精湛、部分系瑪瑙效應,下述現象,當屬瑪瑙釉獨有:
一、汝瓷釉面的光澤:
大多數不及官、哥晶瑩,更弱于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級別并亦為出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下圖),汝釉的光澤度只及后者大約三分之一略強。

二、于標本的截面:
肉眼可見到較多氣泡嵌在釉汁與胎體間的釉層中、下方(圖片)。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這些氣泡在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有的“大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于釉面上則很難透見。

三、由于瑪瑙的加入:
釉子的粘性驟然增強,讓在高溫下本該受地心引力下注到底部的釉汁,竟然上行了一些(圖十)。這是瑪瑙為釉的奇特現象。這種現象全面解釋了汝瓷為什么總被是做得特別規整,又總要把釉層控制在一定厚度范圍之內。原來,瑪瑙釉較強的粘度,降低了釉料在溶融時的正常流動,使得釉面自行修補厚薄不勻的過程受阻。


綜上所見,瑪瑙為釉確有許多獨到之處,最主要使釉澤精光內蘊(系釉內大氣泡折光反射之故)和釉呈幽玄靜謐的青色。但也有弊端。于標本上可見,釉面效果,有的很好,有的利弊各半,有些則瑕疵不少。
天津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局部
吉林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局部
汝窯瓷器釉中加有瑪瑙粉末。有人將汝窯青釉中加瑪瑙粉末一事看得很神秘,其實并不神秘,因為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故在釉中加入瑪瑙,并不會改變釉的性質。因受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規拍賣行進行拍賣,可與福羲拍賣行小芳經理洽談,壹玖壹,叁柒陸,貳柒叁伍玖、當時的窯工并不值得瓷釉和瑪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窯工之所以要在釉中加入瑪瑙,可能主要是好奇心所驅使,因使用天然礦物配成的瓷釉燒成后能呈現美麗的青色,而瑪瑙屬于天然美石,窯工自然會想象在釉中加入瑪瑙有可能使釉變得更加美麗。
臺北故宮收藏的有乾隆御題詩文的汝窯底足

汝官窯瓷鑒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缺一不可:
一、眼看
1、型:汝官窯的器型主要是仿前朝的青銅器禮器為主,實用器較少,還有一部分觀賞器。作為官窯,而且北宋的陶瓷技藝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器型一定是穩重、古樸、大方、每個細節都顯出大氣、規整。轉角處挺拔有神,有靈秀的感覺,但凡有使人感到別扭的造型和局部,就首先不能歸入汝官窯。
2、釉色:汝官窯的釉色以天青釉為主,大約占65%,火候欠一點的,成粉青(比天青綠一點),卵青、月白(比粉青的顏色淡,多一點黃),約占28%,這一部分由于玻化程度低,容易受到腐蝕,所以表面一般會顯得較舊,火候過一點的成天藍、豆青色、豌豆青色最少,占7%左右,這一部分由于玻化程度高,較耐腐蝕,表面晶瑩明麗,顯得較新。如果新舊程度和上述的顏色不符,則有可能不是汝官窯。

北宋汝窯天青釉洗
3、表面情況:表面一般肉眼可以見到棕眼、汝瓷堿,棕眼的形成主要是釉內氣泡上浮、逬裂形成小凹處,由于汝瓷的燒造溫度較低,一般認為在1250度,而許多專家都把1300度定為瓷和陶的分水嶺。
4、開片情況:汝官窯一般開片,但也不排除極少數不開片的現象。汝瓷的開片機理與其它瓷器不同,其它瓷器的開片是由于胎與釉的熱收縮不同,而造成的大多數為直道開片,呈網狀布滿器表面。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局部
5、支燒情況:汝官窯一般采用施滿釉,支釘支燒,支釘的大小要根據器物的大小輕重來定,大的器物甚至可以有米粒大小的支釘,中等器物是芝麻支釘,小的器物甚至支釘猶如針眼,是圓型的。汝瓷的胎是香灰色,但支釘痕是白色的。如果出現不規則的支釘痕,并且有粘砂情況,可以考慮是韓國青瓷。
6、用放大鏡看:在釉中可以看到數量不多的氣泡,根據胎的厚薄氣泡的大小不同,器型小,胎就薄,氣泡必須要小,少,甚至沒有。器型大,胎自然厚一點,氣泡也會大一點,但是絕對不可以大泡小泡同時存在,而且很亂,甚至泡泡相連。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局部
二、手摸
1、汝瓷的特點就是胎薄釉薄,所以同樣的器型,汝官窯要比其它窯的要輕,上手一拿,如果感覺明顯的比印象中的感覺要輕,是對的,如果沒有差別或更重,就不對了。
2、手在器表面撫摸,似乎有涂了油脂后的潤滑感,用力推也不會出現發澀的阻力,在各棱角轉角處,不會出現毛刺拉手的感覺。
3、該平的平,該彎的彎,手摸上去不會有凸凹不平的感覺或曲線不流暢的感覺。
大英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托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托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托 局部
三、耳聽
1、用手指的指甲,輕輕扣擊汝官窯的器物,一方面由于胎薄釉薄,相對與其它同體積同厚薄的器物,聲音要響。古云“聲如磬”。但同時,由于汝官窯的燒制溫度低,瓷表面的玻化程度低,胎質較松,所以聲音有點發悶。不能發脆。這里要注意的是扣擊部位,一定是在邊緣應該產生顫動的位置。
2、由于各種器物的造型各不相同,厚薄分布也不同,聽聲,只能是長期研究,極有經驗的才可使用,一般不作為鑒定的依據。
上海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局部
四、痕跡鑒定
生物科學的“微生物作用痕跡法”和“老化痕跡鑒定”是文博系統、藝術品收藏界對古陶瓷鑒定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突破。根據里面很多老化痕跡條款筆者研究后認為:宋代汝窯作為出土的瓷器,基本具備老化痕跡的大部分特征,最重要的是釉面腐蝕嚴重,其胎釉老化融合,變色泡、破泡比較明顯,胎面白斑、腐蝕坑點居多,而且胎面出現藍色的瑪瑙和青金石顆粒的居多,氣泡中泛出微微的紅暈,猶如晨曦,又似朝霞,在不同光線下呈現不同的顏色,描金的字有腐蝕現象、所描的金粉留存有顆粒狀的真金或黑彩有一部分脫落的痕跡十分明顯,金粉的顏色和質地和現代化學金有明顯的區別,同時也符合自然老化和出土老化痕跡,這一點比較難以仿制。
清涼寺汝窯址和張公巷窯址
出 土 的 標 本 和 窯 具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局部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局部

北宋 汝窯素燒盞托

北宋 汝窯素燒盞托 局部

北宋 汝窯素燒蓮花式盤

北宋 汝窯素燒蓮花式盤

北宋 汝窯素燒出戟瓶

北宋 汝窯火照插座和火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荷葉座熏爐(殘)

北宋 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荷葉座熏爐(殘) 局部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殘)

北宋 汝窯匣缽
五、化學分析
1、與鈞瓷同在一個地區的汝瓷,化學成分卻不相同,汝瓷的特點是硅低,二氧化硅的含量一般小于70,在60附近波動波動量±3。鋁高,但三氧化二鋁的含量不超過20,在15附近波動量±3,氧化鈣的含量不超過20,在15附近波動量±3,由于汝瓷釉中為乳化效果而參入了草木灰,所以有1左右的五氧化二磷,三氧化二鐵在1~2.5左右。這五大指標必須吻合。有一項超出范圍,就值得考慮。這是用熒光光譜儀器物表面所測的數據,如果用熱釋方法,過去稱之為“打胎”,需要用器物的粉末進行測量,現在有了無傷熱釋探測技術,可以檢測到誤差50年,也可以作為一個輔助的參考指標。


歷史上無論何朝何代的精美之瓷,它之所以精美絕倫,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瑪瑙或者寶石入釉,同民窯相比即使是器型、紋飾等相同,但是由于釉質的不同,精美度呈現出巨大的差別。其價值也會隨著釉里加入瑪瑙或寶石量的不同,千年之后的今天,目視的感官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這需要收藏者細心觀察和潛心體會才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