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就從‘霧里看花’開講!”著名陶瓷鑒定專家、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春城在芷蘭雅集藝術講座第四講開頭說道。原來,央視剛剛熱播了電視劇《霧里看花》,里面講述的便是古玩界特別是陶瓷鑒定界的風風雨雨,而王先生覺得,自己對陶瓷就一直是在“霧里看花”,走了許多彎路。
有人認為鑒定陶瓷最易,也有人認為鑒定陶瓷最難,王先生則經歷了這兩種觀念的轉變。他介紹到,自己剛入行時認為鑒定陶瓷最簡單,鑒定字畫最難,因為鑒定字畫需記住許多畫家的名頭和各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后才能入門,而陶瓷卻似乎有捷徑。但二十年后觀念變了,覺得鑒定陶瓷是最難的。因為,字畫雖然名家眾多,但每個人的風格都還比較單一,而陶瓷窯口眾多,每個時代特征也不統一,并且真假難辨,所以真是在“霧里看花”。
在王先生看來,自己走彎路的原因在于傳統的學習方法難以適應現今鑒賞陶瓷的節奏。他強調道:“要是還像以前那樣按部就班,先看《中國陶瓷史》,再背年代,估計十年后你還是在原地踏步,根本跟不上如今陶瓷界閃電般的變化。”
對此,王先生開的藥方是去掌握科學的鑒賞方法:“大家鑒定陶瓷時通常都會說一個東西還行,像或是不太像。其實,這些語言都是不科學的,我們需要的是精確而量化的標準。”他舉例道,如果一件東西你很喜歡它,但專家卻說它是假的,在傷心之余,你得知道專家憑什么這么說,起碼別讓人家給“忽悠”了。
首先,王先生提出要辨別陶瓷的使用痕跡。他認為,流散在民間的傳世陶瓷一般都歷經坎坷,因此它上面一定會留有自然使用痕跡。雖然如今陶瓷作假的手段很精道,一些人在充分研究陶瓷的基礎上仿制了磨損痕跡,形成了“人工使用痕跡”,但作假的人十分浮躁,容易“矯枉過正”,這就留給了我們辨別真偽的空間。比如,一些仿制的陶瓷里外磨損的痕跡都是一致的,這便不可能是正常使用的痕跡。因為,精細的打磨需用手打磨,而手越打磨會越疲勞,有時候就會把不該打磨的地方給打磨了,這種微小的痕跡便是我們需要捕捉的信息,可以把它當作鑒定真偽的一大利器。再如,很多陶瓷上的彩色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很大變化,因為它會有自然的損傷、自然的爆彩,尤其是金,特別容易損傷。因此,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有金彩的器物特別光鮮,你就一定要打個問號。王先生還總結到,只要是人為的一定會留有痕跡,經過不斷地辨別“人工使用痕跡”和自然使用痕跡,我們需要為自己量身打造一種鑒定方法,以不變應萬變。
其次,王先生指出想認清陶瓷的工藝痕跡,要到各大窯址去實地深入考察。他舉例道,自己剛入行時只能看“三大雜志”——《考古》、《考古學報》和《文物》,都看了一遍卻還是糊涂,因為只看到了概念,內涵還是不清楚。如今我們可以經常去景德鎮了,就不要只是踏上景德鎮的土地,看到陶瓷市場就完了。所謂的“內行看門道”是要看到拉坯、繪畫、燒制等工藝的全過程,最好能在窯口仔細觀察瓷片,甚至上手去摸。另外,我們不僅要看名貴珍品,還要看仿古的陶瓷,比較出現代工藝和古代工藝手法的差別;看那些被市場淘汰的品種,因為這個市場是有輪回的,說不定過了幾十年后過時的又重新開始流行起來。而且王先生覺得,就算你“現眼”了也沒關系,我們可以由此多品味人家作假的工藝,看透作假的過程。
最后,王先生認為得領會陶瓷的出土痕跡。作為首都博物館的副研究員,王先生指出,大家去博物館參觀時,一定要注意在燈光下感悟各種出土器物的痕跡和現象,這是很方便就可以拿到的第一手資料。了解這些痕跡的重要性在于,各種器物附著到泥土后都會帶有當地泥土不可磨滅的印記。出土的器物不是在地下埋了三年五年,而是千百年,地下水是在不斷沖刷、滲透器物的。中國人常說“死者為大”,因此墓葬器物當初都是擺放整齊的,之所以出土時是雜亂的,便是因其被地下水不斷沖刷,于是附著的土是有層次的,是按一定順序進行附著的。相比之下,人為的附著需要雞蛋清等物質進行連接,還不能暴曬,這樣的“出土痕跡”便顯得沒有層次。
王先生的三劑藥方,照他的話說,核心是自然,是要發現陶瓷最本質的物理特性,減少鑒定時主觀想象的成分。他覺得,做到這點,起碼不會因自己認識不足而“忽悠”了自己,讓自己白白在精神上和經濟上受到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