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鑒定
如何鑒定元青花是目前學術界和收藏界爭論不體的話題。在當前元青花鑒定相對混亂的情況下,元青花的高價位和收藏的利好空間給了藝術品拍賣公司和仿制行業及古玩業從業者帶來一本萬利。由于鑒定人員魚龍混雜,甚至有些專業鑒定人士對元青花產品的工藝及存世量等諸多方面的認知存在缺失,導致在拍賣、收藏過程中把高仿贗品誤認為元青花真品(當然這中間不乏奸商販假、制假及職業操手的運作),再加上別有用心的人和J用媒體途徑的“忽悠”和“炒作”,而且有些新聞媒體也為了增加看點與收視率而為其“推波助瀾”,所以往往贗品也能拍出天價。這是對古陶瓷文化的褻瀆與踐踏,也是中國陶瓷界的悲哀。其實元青花的鑒定方法與鑒定其他瓷器沒有太大的區別,要多掌握真品、贗品相互間的特征差異,對真、假元青花具備足夠多的認識。要做到對元青花的去偽存真,不妨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了解元青花仿制品的起源。元青花仿復制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末就已經展開,當時是為了適應文物保護、展覽和文物調撥的需要,由國家撥出專項經費指定景德鎮相關科研單位對被調文物進行仿復制。仿復制品中,除滿足相關單位所需,其余部分通過各種渠道流向了市場,其后有些仿復制品在海外拍賣市場上更是以驚人的高價拍出,這給仿復制單位和中間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日后更是引發了景德鎮高仿復制業的全面復蘇。
了解元青花瓷器的產地。目前國內考古發掘出土實物資料表明,研究界所說的元青花產地只有景德鎮窯,雖然云南個別窯口也燒制“土青花”,但能定型生產的卻只有景德鎮少數窯口。目前,有大量仿制景德鎮窯的元青花產品流入市場。有人認為,元代不只景德鎮窯能生產青花,其他窯口也能生產出成熟規范的元青花。眾所周知,一個窯口燒造哪類器物,是要經過科學的考古調查、發掘才能下結論的。元青花出自于瓷都景德鎮這一科學論斷,已經為考古發掘結果所證實。在沒有得到新的考古發掘實物資料之前,不能想當然地輕易推翻。
了解元青花流傳器的特征。民間傳世的元青花在包漿上有著顯著的特征。流傳器在經過幾百年的使用、陳設及受紫外線輻射影響后,釉面火光早已褪盡,剛出窯時的耀眼光澤已蕩然無存,有的釉面甚至留下了長期使用的劃痕。有些贗品雖然也有劃痕,但多為砂輪打磨而成,其劃痕不規律,生硬呆板。此外,澀胎處由于沒有上釉,吸附力很強,只要沒有用84消毒液浸泡,與作舊的仿品相對比還是存在較大差異。即便贗品的胎底被打磨出了潤滑手感,通過細心觀察仍可發現仿品在修胎工藝、胎土配方上及瓷胎在硬化窯火過程中仍存在不同層次的破綻。
了解元青花出土器物的特征。出土器物的包漿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窖藏包漿,器物由于長期受雨水浸泡,使得土壤中的有機物吸附在整個器物上。雖經保護性清洗后,釉面沒受到多大影響,但露胎處的土壤有機物和雜質附著仍較為明顯自然;二類為墓葬中出土器物的包漿,它與窯藏器物包漿的不同之處在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機物中和后黏性強,在器物的表面有著較強的附著力,這使得器物的釉光不如窖藏器物的釉面那么亮麗,甚至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強酸腐蝕而形成了亞光色;三類是深埋土壤中的器物的包漿,它不如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漿那么明顯,且因長期與土壤緊密接觸,附著物缺少作用空間,這使得有機物附著力低,雜質少,雖然土沁較為明顯,但經簡單清洗后,有的器物給人的感覺甚至如同剛出窯的新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