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修內司官窯盞托殘器
宋代時,“汝、官、哥、定、鈞”五窯瓷器聞名于世,其中官窯瓷更因其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而愈顯彌足珍貴。因此對廣大藏家來說,了解如何辨識宋代官窯瓷現今存世品的真偽尤為關鍵。
所謂宋代官窯瓷,應是指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的統稱。據研究,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的窯址就是新近在河南汝州發現的張公巷窯遺址。該窯與燒造汝官窯的寶豐清涼寺窯相隔僅30多公里,同屬汝州之地,年代也同在北宋,只是比汝窯晚一些,時在北宋晚期。歷來有“汝官不分”之說,我以為,說的就是此兩窯之瓷。
南宋官窯產生于北宋滅亡,皇室遷都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之后。南宋王朝在杭州先后修建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專為宮廷燒造官窯瓷。由于皇室南遷時,大批燒制汝瓷的藝人、窯工為避戰禍,也跟著南遷,來到杭州和龍泉等地,大大地促進了南方瓷器的燒造。正因為有了這批汝瓷藝人的加入,我們在南宋官窯的燒造中,可看出汝窯和北宋官窯之間的某種傳承關系。因此,可以說,南宋官窯的燒造,應是在繼承了汝窯和北宋官窯瓷的某些工藝的基礎上,并吸收了越窯和龍泉窯的某些工藝,運用本地的胎釉原料創燒而成的。所以,在南宋官窯器上,既可看到汝瓷工藝的影響,如造型端莊簡樸、釉質渾厚的特點;又可看到越窯和龍泉窯工藝的某些制瓷特點,如薄胎厚釉、釉面瑩沏、造型精巧等。通常說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官窯”,一般指的是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的合稱。但北宋官窯燒造時間太短,存世品又太少,因此,這五大名窯中的“官窯”, 我以為主要應是指南宋官窯。
和汝窯瓷一樣,官窯瓷也屬青瓷類瓷。由于宋代官窯器專供宮廷使用,產品要求精益求精,不合格的產品就地砸碎,生產工藝秘不外傳,又規定民間不得仿燒,因此,傳世之品極為稀少。現存的極少數傳世品幾乎都是清宮流傳下來的。現在,在杭州的杭州歷史博物館和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內完整器也絕無僅有,館藏之品大都是由碎瓷拼接而成。因此,收藏官窯瓷先要了解這類瓷品的留存現狀。當下市場所見,可以說幾乎沒有真品的可能。即便對某些拍賣公司的拍品,也要多一分謹慎小心。因此,在收藏宋代官窯瓷上,首先一定要克服僥幸的“撿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