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鑒識官窯瓷,還是要從它的胎釉入手去進行辨別。北宋官窯(張公巷窯)與汝官窯的燒造差不多同出一地,在創燒時間上幾乎是先后銜接的,同出于皇家的專用窯,可以看到其間的承接和發展。所以,這兩個窯口的瓷器胎釉特征和工藝特點雖多有相仿之處,但還是有差別的。北宋官窯的胎骨與汝窯相似,但較汝窯器要薄些,胎質細膩堅實。胎色一般作灰白色,也有粉白、深灰的。由于北宋官窯器胎質中含鐵成分比汝窯要高,因此,也有一些呈紫灰色、紫褐色胎體的器物。北宋官窯器一般都用正燒法,以平直圈足露胎者為多,也有少量是滿釉裏足用支釘支燒的。其支釘與汝窯的芝麻粒狀不同,呈圓形的小米粒狀,支釘數量也較汝窯器多,3、4、5、6枚都有,既有單數也有雙數。
北宋官窯的施釉較厚,釉質精細,釉面光潤,成乳濁狀,有玉質感。由于燒造溫度比汝窯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質感較汝窯要稍強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綠色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種。釉面上都有較稀疏的開片,開片呈淺黃色,是這個窯口所獨有的。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觀,胎釉結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層深醬色的護胎釉。凡刷護胎釉的,燒成后,底足露胎處就顯出醬黑色,而口沿處由于流釉緣故也呈現出淺紫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一方法也一直延續到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的裝飾與汝窯相仿,大多數是素面無紋的,個別器物上有弦紋裝飾。器型多數是仿古代青銅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窯要多些。主要有盤、碗、瓶、壺、爐、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類。這一點,與南宋官窯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窯要顯得古樸渾厚。汝窯和南北兩宋官窯均罕見大件器物,所見的傳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南宋官窯是在汝窯和北宋官窯的基礎上,于宋王朝南遷后在官窯器的燒造上的又一發展。無論是在胎釉和工藝上,都可以看到這種承接和發展的關系。南宋官窯器的胎骨,因為加入了杭州當地所有的紫金土,胎質雖也比較細密,然較之北宋官窯要顯得差些,里面雜質較多。加上這種土內含鐵成分高,又有燒造溫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種。南宋官窯多為黑胎,凡墊餅燒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鐵足”的現象。除了墊餅燒的以外,支釘燒的器物底足也可見棕褐色支燒痕。晚期用墊餅托燒的也見有一些灰白色胎的,這種胎上常刷以醬色護胎釉,因此燒成后也有“紫口鐵足”的效應。早期南宋官窯與汝窯一樣,采用支釘托燒,但支燒痕呈圓形,數量也比汝窯器多,大器可達到20個,而且單雙數都有。晚期多采用墊餅托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