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鑒定是一門科學,是古器物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發掘的古墓葬、古遺址、古窯址中出土了不少各個窯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的器物,這些器物為我們鑒定提供了標準器。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流散文物中的瓷器制品,在器物的鑒定中,要掌握造型、紋樣、胎釉、裝燒工藝與款銘五大要領。這五大要領要互相有機的結合。
早期越窯的時限,從東漢成熟瓷器起至隋代。
1.造型與裝飾藝術
造型與裝飾往往密切聯系。東漢晚期瓷器的造型,多來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續。主要有: 壘、五聯罐、鐘、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壘器身的肩部、腹部拍印席紋、蝶形紋、梳紋、方格紋、菱形紋、蛛網紋、葉脈紋、網格紋等,從工藝角度觀察,這類紋樣多見于泥條迭筑的制品。到吳時已消失。瓷鐘的造型與陶鐘相似,瓷質的鐘最早出于永初三年(109),鄞縣出土的青釉鐘,體積特小,底部假圈足,足部刻隸書“王尊”兩字,吳時已不見。
五聯罐是從五罐瓶發展而來,出土的有青瓷和黑釉兩類制品,除五個管外,在四周堆塑猴子(似人狀)、爬蟲和鳥類。這類五聯罐,東吳時,五管變小,往往被堆塑的小罐、飛鳥、活動胡人等形象所占踞,吳早期罐中部出現屋檐,下部堆塑人物、熊、狗、龜、蛇等動物。中晚期,罐下層堆貼內容更豐富。有人物奏樂、雜耍、仙人等,上層出現歇山頂建筑,中部樓闕增加,多至五、六層。下部人物動物繁復。西晉時,人物堆塑罐的五個管為亭、臺、樓閣所取代。到西晉永壽七年(313)以后,堆塑罐消失。新出現“井”,實際上是一個罐,這種瓷井出于熹平四年(175)墓。瓷灶也是由陶灶演變而來,造型呈船形,因此又稱船形灶。有的在灶上劃刻魚、肉圖案。灶上飾魚、肉,既點明它的用途,又祈求死者生活富裕,常以魚肉為食,寓意深刻。紹興紅山東吳墓出土灶,灶面上刻錄書“鬼灶”。其實在公元175年前,已生產這類鬼灶。
東漢晚期虎子的造型,基本上承襲了西漢時銅虎子形象。造型是比較簡單,橫臥圓筒體,前面向上有一個突出的,微微向上翹的圓形口,背部裝提梁,沒有虎形裝飾。東吳早期的赤烏(238——249)時,虎身還是圓筒形,但已開始呈蠶繭形演變趨勢,光素無紋。器口基本不見虎頭裝飾,只是提梁作奔虎狀或臥虎狀。晚期,虎子器身完全呈蠶繭形,腹部兩側出現刻畫羽翼紋。西晉太康九年(288)開始,在中部作成張嘴或筒口的虎頭,此后虎頭逐漸縮至口上部,提梁印絞索或方格紋。東晉初至咸和四年間,虎子已作無頭形制,咸康后紀年墓中不見虎子。南朝虎子趨圓形刻蓮瓣紋。
香熏,在熹平四年墓出土的為褐釉。到了東吳時基本造型未變。西晉元康朝出現三熊足的承托盤,香熏爐身為三排三角形樓孔,東晉時增至四層楓葉樓孔或山峰式鳥鈕豆形等。南朝紀年墓中不見香熏。東吳永安六年(263)時出現了新的器形,如格盤; 甘露元年(265)勺、熊形燈;鳳凰二年(273)蛙形水盂以及尊、三足硯、豬圈、雞籠、欄圈等。這些都是動物形象作整體造型的典型。東晉時冥器消失。在鑒定中,注意造型的演變。罐、壺類,東吳至西晉時較矮胖,東晉時器形逐漸增高,至南朝器形演變成瘦長、大口、大平底。
雞頭壺,也稱天雞壺,紀年者見于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實為太安元年)墓伴出。余姚肖東五星墩,出土的青瓷提梁盤口雞頭壺,是件絕品。寬敞的盤口之上,以黃鼬軀身為提梁,肩部雞首,肩腹部雕有正在啼鳴的雞首和尾巴。羽毛豐滿,形象逼真。裝飾藝術題材特殊,別具一格,為雞頭壺中所罕見。東晉時的雞頭壺(盤口壺),在南京東晉墓出土的雞頭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七字,可知這類造型器物東晉時稱為"罌"。這時壺身變大,前裝雞頭,引頸高冠,后安圓股形把手。到東晉中晚期,把柄端飾龍頭和熊紋。雞頭壺到隋代,演變為盤口、細頸、圓腹、餅形足。肩部安雙系。頸下有象征性的雞頭,把手裝于盤口之上,是隋時雞壺的代表作。
盞托出現于東晉,盛行于南朝。南朝盞與托盤,往往器表都刻蓮花瓣。關于褐釉點彩,過去在鑒定中都定在西晉晚期,盛行于東晉,自從南京甘家巷“建衡二年”(270)墓出土青瓷雙系彩繪羽人佛像壺,把早期越窯褐釉彩的出現時間提前到了東吳晚期。
2.胎釉與裝燒工藝
早期越窯的胎體,由于瓷土采于當地,因此從化學測試結果表明,胎質灰白,由于燒成溫度的影響,如溫度沒有達到要求,就會出現米黃胎等現象,胎體從東漢晚期成熟瓷器到隋代,可以說變化實在不大。對于早期越窯的釉,多為青色,也有青灰,青黃和黑釉制品。早期越窯的施釉都不到底,這與當時施釉技術有關,在無釉的胎體上,可以見到淡紅色的胎體,若是現在仿制品,就做不出這種現象,對鑒定真偽是很重要的一條。對裝燒工藝的判斷,有利于相對年代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