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期越窯器物的鑒定
越窯的鑒定也必須掌握五大要素。這就是制品的造型與文飾、裝飾藝術與方法、釉色與胎體,銘文與款式五個方面。
1.器物造型與紋飾
造型與紋飾兩者密不可分,是鑒定越窯瓷器的關鍵。再結合釉、胎、支燒工藝和款銘更為精確。
唐代越窯的造型,從總體上看廓線明快,秀雅端巧。碗的造型,從早期越窯的深腹型,逐步演變為敞口(侈口)、斜腹的淺腹型。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時,假圈足中挖一個小淺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稱玉璧底,同時開始出現矮圈足的環底碗。晚唐時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環底外,而且出現了端巧美觀的花口。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與缺口相對位置壓有突筋。總之從底足的變化,發展到口沿的變化,使碗的造型輕巧端雅,線條流利美觀。
越窯早期的標準器,陜西禮泉縣唐龍朔三年(663)墓出土的花口腕,口沿六缺、腹部六條筋,矮圈足。河南偃師杏園大歷十三年(778)墓出土的魚紋碗,在碗的內底刻繪一條游躍的魚,自由流利、活潑可愛。寧波和義路唐代遺址元和朝(806~820)文化層中出土大碗(洗)內刻荷花。
唐代晚期,碗類的器內刻劃各類荷花、朵花、模印鶴、魚等動物,形象生動活潑。 “大中二年”云鶴紋“壽”字碗,與其共存的器物,成為鑒定的標準器。
壺類,從初唐開始,仍沿用了早期越窯的盤口壺,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器型有碩大豐滿變為瘦雅秀麗。到了中唐元和朝時,壺的盤口消失,為侈口(敞口)所代替,同時出現了六角形的短嘴和肩帶狀把,底部有的仍保留了平底,爾后也有平底變為矮圈足。這類造型的壺,文獻上常常稱為注子,即執壺。所以說由早期越窯的壺,到中唐元和朝時演化為注子,這是壺造型變革的轉折點,也是執壺的造型與早期越窯的壺,造型完全變了一個面貌。
晚唐時期,越窯執壺,造型的基本格調不變,具體的線條變化多姿,使人感覺器形豐富多彩。僅舉唐大中朝執壺器形為例,這時有鳳頭執壺、帶流的瓜棱壺,筒口、雙系、圈足壺,喇叭口、瓜棱、圈足執壺等。在唐代所有執壺中,惟獨"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刻花執壺(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標準器,這類刻花,恰恰與寧波市和義路唐代“大中二年”、“壽”字紋碗地層,伴出的刻花盆、刻花碗、刻花盤的紋樣,似出一人之手。
唐罌,在鑒定中有三類:
第一類,是以“元和拾肆年”銘罌為代表,特點是在頸部堆刻,戳龍紋、頸下部安四系。腹中刻銘文。另一件蟠龍四系特別長,按于頸至上腹,在系上部堆塑形象生動的蟠龍。
第二類,是線刻龍紋罌。蟠龍從頸中部到腹中,通體滿布。
第三類,出于晚唐(901)墓中的褐彩云紋罌。這類罌從罌蓋到罌身,通體繪了褐彩的云紋,精致、工整、其繪法、色彩與唐天復元年(901)墓出土的褐彩云紋缽形燈一樣。這類褐彩云紋罌在五代時期,錢氏墓中也有出土。
五代時,執壺有三種形式。第一類,整個造型似一個倒掛的青(青釉)瓜,清秀美觀。第二類,以東錢湖窯場出土為例,執壺制作極為講究,不但造型規整秀麗,而且器身上刻著流利的云氣、飛鶴及花卉。。特點之一圓嘴、扁帶狀把。執壺上“開光”出現于五代天福6年(941)。第三類,圓嘴、筒頸、鼓腹、圈足、扁帶把。素面。
北宋前期,執壺承五代之“開光”在越窯中時常出現,出土于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飲圖”執壺,不但有相對的年代,而且在執壺腹部,四周線刻人物坐飲圖,也就是把書畫上的畫面,移植到瓷器制品上,這屬于首創。這種人物坐飲圖,神仙活動圖等執壺殘片,在上林湖五代至北宋的窯址中,均有出土。為北宋前期(有學者劃入吳越時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為我們鑒定提供了樣品。
北宋中期,流行雙線開光,在開光內劃花卉,盛行模印的小系。
北宋后期,執壺的造型雖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制作粗糙,頸肩連接處與腹底圈足連接處,往往不大規整。燒成后,由于制作沒有像北宋前期規范端正,因此斷脫明顯。
晚唐時,大中朝生產的盞與托具,造型為最美。與“大中二年”銘碗共存的荷花盞,口作五缺,盞內刻花卉,也有素面,釉色青翠秀雅;托具器形作成卷荷葉狀,圈足微微外撇。施青翠釉。這種造型似一朵荷花,似漂泊在水波蕩漾的水面上。
五代時,托具的沿與托臺以素面為多,盞則花口、撇圈足,以青綠釉為多。北宋盞,花口內線刻連環紋或四荷連環紋,托具的托臺高突、托盤沿上線刻蜂花紋。和統十三年(995)墓出土的盞托具就是一個標準器。
盤,初唐至北宋早期,造型均為淺腹型。初唐以平底、素面為主,釉色為青黃占多數。中唐開始,出現矮圈足與玉璧底。晚唐時品種增多,常見有玉璧底刻花盤,圈足劃花盤,委角盤和花口盤等。唐咸通十五年,法門寺地宮埋藏的,花口秘色瓷盤是標準器。五代時出現方形委角迭盤,盤身有鏤孔,此種盤最早為天福六年(錢氏墓出土)。北宋時紀年的花口牡丹紋盤、花口雙蝶紋盤、花口菊團紋盤、鸚鵡紋盤、龜荷紋盤、丁字款盤以及咸平元年(1000)墓出土的龍紋大盤等,均為鑒定對照的標準器。
水盂,初中唐時期多為素面。晚唐出現四蹄足,五代,有刻蓮瓣水盂。北宋時水盂四周“開光”,內刻牡丹花等。
盒的造型呈扁圓。晚唐時品種極為豐富,不但有中小型成套蓋盒、油盒和印盒,而且紋樣以刻花為主。北宋咸平三年(1000)出現云鶴紋迭盒。北宋粉盒盛行,紋飾有鳳凰、牡丹、雙蝶、鸚鵡、菊花等。
2.裝燒工藝的特點
在鑒定中,辨別器物的裝燒工藝,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每個窯口,裝燒工藝除共性外,還有其獨特的個性,就越窯的裝燒工藝而言,恰恰為我們鑒定提供了可靠的,明顯的依據。
裝燒工藝,在中唐晚期以前,是承早期越窯的明火迭燒工藝,中唐元和朝發明匣缽裝燒,這是一次改革,也可以說是一次裝燒工藝的革命。越窯的匣燒工藝,不僅僅促使產量提高,而且使越窯燒制的制品質量,上了一個歷史性的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