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在古代生產中,器皿部分為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內)呈缺釉現象。半釉面積不等,但都很自然,不存在任何做作行為。這種半釉的形成為器皿在施釉時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通常是食指和中指并列掐住器皿足底部,拇指按住器皿邊口進行浸釉。產品在釉缸中瞬間即出,隨之仰置于平臺上。由于食指和中指掩住了足底約1/2面積,使釉水不能浸入。這樣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鑒于每個陶工當時具體情況及施釉時操作設施工作場地之不同,因而形成宋代定窯器皿施半釉的不同風格。
關鍵詞八:玉璧底
玉璧底,也稱玉璧形底,是定窯器物(盤、碗、瓶、罐類)底足形制處理的一種方法,唐、五代時多采用。不同器形的產品,不同體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處理也不同,但風格表現無二。玉璧底,顧名思義,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狀。通俗一點就是在一個圓形底中間挖出一個2~3毫米深的凹狀小圓。更說白一點,不過是一種超寬底足。這種玉璧底器物,給人一種嚴肅鄭重的感覺,有表現器形沉穩和凝練的氣象,為定窯向圈足發展的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征。
關鍵詞九:珍珠底
剔花留白處的一種處理方法。為表現剔花和印花裝飾的豐富感和生動感,使紋飾空白處不甘于空寥而常于其間加一些紋樣處理,珍珠底就是在這種要求下出現的。其作法是,用刻刀的一個邊角或用竹簽去勾劃成一個個小圓圈,中間凸起,整體效果如珍珠鋪砌一般。珍珠底的表現是根據產品體量的大小和花紋所留空間的面積進行處理的。珍珠的大小和疏密均按要求而定,或采用大小間以比襯,或按排列順序,或無規則等,都能為整個花紋形象增添一些富麗和活力。
關鍵詞十:豁口
古定窯器皿口邊的一種處理方法。為了打破器皿邊口的唇圓規矩,使視覺產生一些新穎和變化,常于器皿邊口上作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數量不等。方法是用刻刀分左右約5毫米不等各削一刀,深度約為3~5毫米,依次作成等矩相近的四豁口或六豁口,北宋器皿多采用這種方法。另一種屬花口,也稱花邊豁口,表現動態較大,有時與花口同時出現的是器皿內按花口的分布要求凸起幾條線,或四條、六條、五條不等。這種凸起的線是在修坯后趁濕由陶范從外部壓印的。根據凸線的形成再用刻刀修整出相應的花口來。花口在宋代器皿中所見較多,主要有盤、碗。花口有深有淺,故凸起的線也有長有短,有粗有細。花口給器皿造型賦予超逸氣韻,具有一定的欣賞趣味和藝術特色。
關鍵詞十一:跳刀紋
跳刀紋為陶瓷制品所慣用的一種方法,即在修坯完成的同時,用修坯刀或專用刀輕撫器壁,使之刀具與器壁接觸的瞬間隨旋轉速度而不自主地產生一種微妙的跳動,以形成一種律動的似刀砍斧削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痕跡。歸納起來,應屬于裝飾范疇,在古定窯器物也偶爾見到跳刀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