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燒造歷史中,不同歷史時期都有著鮮明的時代風格,南宋的龍泉窯更以其瑩潤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稱絕一時,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根據商品市場的需求和人們的喜好,商家紛紛對龍泉窯的產品進行仿燒,這種刻意的仿燒往往選擇一種或者一類產品,有不同時代的,有不同燒造技術和制作工藝的,也有分屬文化背景迥異的不同國家的。
國外仿燒龍泉窯產品成為世界性的現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當時政治、經濟的中心,制陶業十分發達。中國陶瓷源源不斷地輸入,對當地的制陶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而仿燒大量的中國瓷器。仿燒龍泉窯的產品有北宋的劃花篦點紋碗、元代的雙魚小盤、菊紋貼花碗。高麗瓷與中國的瓷業有著深厚的淵源。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蓮花碗,燒造的方法為3個支釘燒造法,支釘的斷面為白色。但它蓮葉舒展的紋樣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與龍泉窯的早期風格如出一轍,從中可以看出這種交流源遠流長。龍泉窯在南宋時期生產的平口長頸瓶、蓮瓣碗,高麗瓷也有仿制,特點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釘支燒。元明時期龍泉窯燒造的青瓷大盤,仿造它的國家有泰國、越南等。伊朗所仿龍泉青瓷有以下幾個特征:1.一般較厚重;2.胎、釉結合度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剝釉現象;3.釉色多為淺綠偏黃;4.釉中普遍呈現有淡紅絲的現象;5.有部分出現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狀的突起物。
這些國外所仿的龍泉窯產品,因為采用的是當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當地傳統的燒造技術,盡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確,但只能達到形似而質不同的效果。同時這些仿燒的產品,以間接的方式傳達出這個地區和時代的特有的產品風貌。因此,國外燒造的仿品與龍泉窯的產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國內,景德鎮仿燒龍泉窯產品延續的時間最長,從元代開始到清代,憑借著雄厚的燒瓷技藝,仿燒器物品種豐富。其最大的特點不是對龍泉窯產品機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礎上,對器物的品種和造型加以創新。清《南窯筆記》記載有仿龍泉窯:“今南昌仿龍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樂平綠石少許,肥潤翠艷(不)亞于古窯。”
清末民初之時,日本、德國、美國先后有人來龍泉搜集青瓷,其后國內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之風。與此同時,龍泉當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風大盛,一批民間制瓷藝人紛紛加入此行。清光緒、宣統年間,孫坑范祖紿、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時,至民國初期,縣城廖獻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幾可亂真。寶溪鄉陳佐漢、張高禮、張高樂、李君義以及龔慶芳、龔慶靖、龔慶平兄弟,八都吳蘭亭、吳慶麟、蔣建寅、黃觀光,木岱口徐子聰等亦仿制古青瓷。龍泉縣長徐淵若著《哥窯與弟窯》所言:“……有時頗可混珠,若用藥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邊緣略碎米許,則好古者亦易上鉤。蓋二章之器,殆無完璧,僅損米許,已屬可珍,若不故損一二,則購者必疑贗品,若毀過多,則價不能過索,故僅損米許,可使人驚喜欲狂也。”民國34年(1945年),陳佐漢曾將仿古弟窯產品“牡丹瓶”、“鳳耳瓶”等70余件郵寄國民政府實業部請功,獲蔣介石題贈“藝精陶仿”匾。陳佐漢還遍訪龍泉、浦城各地,將民間發掘收藏之古龍泉青瓷器繪圖100余幅,集成《古龍泉窯寶物圖錄》。1950年陳又將“云鶴盤”等3件仿古青瓷通過外交途徑送往蘇聯,作為慶祝斯大林70壽誕獻禮。民國時期燒制的仿古青瓷,工藝落后,成品率低,釉色優劣不穩,有的對仿古青瓷加以偽造,如南宋時期的蟠龍瓶,把龍紋堆塑成鶴紋,幾可亂真的傳世仿品這一時期也不多見。
1956年,龍泉瓷廠恢復生產。浙江博物館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燒制仿龍泉窯的產品,主要是根據南宋龍泉窯器物形制,如:雙魚洗、鬲式爐、牡丹紋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1959年,成立了浙江省龍泉青瓷恢復委員會,由科研、生產、文物考古等部門組成,在對龍泉窯大規模考古發掘的同時,龍泉瓷廠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不僅使傳統的龍泉青瓷獲得了新生,還創燒了許多新的器物品種。20世紀80年代始,一些龍泉大型瓷廠以仿古工藝品的形式大批量生產龍泉窯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