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代,仍以青瓷為主,釉多青中泛黃,少數有青綠色。器物種類新增加了玉壺春瓶、雙耳瓶、溫碗、盞、盆、缸、杯燭插等。此時在對黃堡窯場的繼承上出現了新變化,在造型、紋樣上都可見到新窯場工匠自由發揮和獨創的情況,如蓮花多為并蒂蓮,菊花多為小朵野菊,魚多為雙魚戲水等。
在元代晚期,陳爐窯場還創新出一種簡筆刻花青瓷。制作工藝是在深色胎上先施化妝土,然后用刀深刻出簡筆紋樣,再施以淺淡的透明青釉,燒成后在青黃釉下透出清晰、明快而洗練的深綠色花紋,淡雅美觀。比傳統的刻花青瓷風格更為簡樸、清新。
六、衰落和轉變中的明清、民國青瓷
明中期,耀州窯黃堡窯場已停燒廢棄,陳爐窯場不僅接替和取代了耀州窯中心窯場的地位,而且以正宗傳人的身份,“復祀德應侯如黃堡”,成為耀州窯后期的代表性窯場。
明代耀州窯多燒造黑、白釉瓷和白地黑彩瓷。傳統的耀州窯刻花和印花青瓷仍然燒造,但釉色由青黃、姜黃變成了褐青黃色,紋樣由犀利灑脫的刻花變成呆板生硬的凸線陽文。
此種情況僅在陳爐窯場水溝一帶例外,在此地的明代窯址中發現了一種青釉白彩瓷,胎為深灰色,釉成青綠色,釉下繪有白彩紋樣,造型斂口、深圓腹、足高為明中晚期特征。此種青瓷的出現,是耀州青瓷的一種回光返照現象。
到了清代,傳統的耀州刻花和印花工藝因不合時代要求已完全失傳。工匠們將耀州青瓷制作工藝進行了轉型和改變,將白釉和黑釉按適當比利調和,創造出一種青黃色、半失透感的香黃釉。在清三代時,這種由耀州青瓷衍生出的香黃釉,多采用戳花手法,主要制作香爐、香筒、燭插、花瓶之類的“三供”、“五供”、“七供”,造型、器類和用途比較單一。清中后期發展成香黃釉黑花和香黃釉赭花,在壇、樽、瓶、盒、盤等器物上常采用。清末民國時,陳爐窯場由景德鎮引進了青花瓷制作工藝,在香黃釉系列中,又發展出香黃地青花黑彩新品種。傳統的耀州青瓷,以一種新工藝面貌又衍生發展了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