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仿制、作偽之風雖然開始于明代中晚期,但還只限于個別民間小窯中的小打小鬧。嚴格來講,這一時期的古陶瓷贗品根本談不上仿制,它的造型、紋飾、釉色等均為當朝風格,只是將款識寫成前朝。如正德時期的青花產品書寫“宣德年制”款、康熙時期的產品書寫“宣德年制”款、“成化年制”款等等。我們稱這一時期為古陶瓷造假的第一階段,也叫初創期。人們給這種不如實書寫的偽款,起了一個十分文雅的名字,叫“寄托款”。辨別這一時期的仿品并不困難,只要我們對各個時期古陶瓷的造型、顏色和紋飾有所了解即可判定。它也是標形學鑒定的三大基本要素。
這一時期也應是古陶瓷鑒定學研究的初創期,它以標形學研究的誕生為標志。標形學又稱“眼學”,是通過對器物外觀形態的觀察和分析,并同人們已知的同時代、同產地、同品種的器物進行比對后作出的鑒定結論。這里的“標”是指標準,“形”是指外觀形狀和形態。標形學的標準來自于古代文獻、考古資料和古董商的約定俗成。鑒定專家通過多年的學習和觀察,將古陶瓷的各種外觀特征和特質爛熟于胸,當遇到鑒定物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與頭腦中的參照物進行比對,然后得出結論。這種鑒定方法的最大特點是簡便、易行,基本不需要復雜設備和工具,多憑鑒定者的眼、耳、鼻、口、手等感覺器官和頭腦中的知識記憶。它也是古陶瓷研究領域最普及最常用的鑒定方法。
古陶瓷的鑒定,源于仿古陶瓷的初現。所謂仿古應當是后朝仿制前朝產品,同時代的產品不能稱其為“仿古”。它們只能算是相互影響和借鑒。即便存在仿制的因素,今人也很難說清楚誰仿誰。宋代青釉刻花器是陜西耀州窯的主要產品,同時期河南臨汝也有生產,且風格極為相似。究竟是耀州仿臨汝,還是臨汝仿耀州?宋代磁州窯風格的產品幾乎涵蓋整個北方地區,又有誰能說清楚它的最初發源地是哪里?盡管河北邯鄲地區古窯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進行得較早,當年生產規模也較大,但這些絕不是證明發源地的理由,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事情屢見不鮮。
另外,即便是后朝產品在裝飾風格與制作工藝上與前朝產品極其相似,多數情況也都不是仿古,只是后朝對前朝傳統工藝的繼承與自然延續。在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里,古陶瓷的制作技藝往往是以父子相承,師徒相傳的方式緩慢向前發展,一般情況下不會因為皇室的變遷和朝代的更迭而產生突變。一種工藝、造型和紋飾延續幾百年乃至上千年都不足為奇。筆者遇到過許多這樣的收藏者,拿著現代仍在生產的民間陶瓷讓其鑒定。它們中的大多數產自交通閉塞的邊遠地區,其制作工藝、造型和裝飾風格延續數百年者不足為奇。有時很難說清楚它們是現代、近代還是古代的產品。只有在某種裝飾風格與制作工藝的產品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后,又被人們重新開發和刻意制作才能叫“仿古”。
通過對現有實物資料和文獻的分析,最早的仿古瓷出現在明代早期,首先是官仿官。宣德皇帝突發思古之幽情,從宮中所藏宋代瓷器中拿出幾件作樣品,命景德鎮御窯場仿制,于是就出現了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景德鎮御窯場制作的仿宋代汝窯、官窯和哥窯等瓷器,多數器物的底部都書有“宣德”年款。由此可見,這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古陶瓷作偽。只有在民間,受經濟利益驅動,才會出現古陶瓷作偽之事。這種現象是明代中晚期以后才在景德鎮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