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發展到唐代,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三彩瓷,以其色彩豐富、氣勢恢宏而聞名于世。
鑒識唐三彩及同期單色彩釉瓷器,首先看胎質。唐代彩釉陶瓷的胎料一般是兩類:白中泛紅的藕粉陶胎或白中泛青的鋼胎;另一類胎土色澤較深,泛暗紅、褐色或褐紫色,后期又多灰黃和灰青。
一般前期胎質較粗松,后期細密,后期瓷胎可略見糯米光澤。“唐三彩”多為近乎白色的陶胎,更加粗松。單色彩釉器則因窯口不同而異。唐代淘胎技術不夠精細,胎質中常可見黑色鐵質顆粒。另外,唐器均是出土器,器物上一般有土沁。在露胎處滴水后可嗅到土香氣。
再看釉面。三彩器常見的是紅、綠、白,其實當時有多種顏色,紅、黃、白、綠、褐、藍、黑等。單色釉有純的黃、藍、綠等。無論是點釉或刷釉,釉色均呈自然的流淌狀,色與色之間過渡自然,且呈暈化之狀。即便單色釉,也不是一塊色,在流淌之中還應有深淺不同的暈化過渡。釉面一般均有細小的開片,呈魚子紋狀,肉眼看不到,須用放大鏡細看。如在遠處即可看到開片,此器必是后仿之物。這些開片,細密整齊,呈左右走勢,有極強的玻璃質感。早期的彩釉器上,還可看到紋片四周有輕微上翹的爆裂狀,有爆釉現象。晚唐器,可無爆釉出現,但也均有魚子紋開片。
唐器上,也有沒有開片的,如邢窯之器。因此,對于開片現象不能一概而論。另外,在開片紋中一般都可見到土沁和腐蝕的痕跡,這種自然產生的侵蝕之痕,應是散布自然,有多有少。
由于當時上釉用的是鉛作黏結劑,經過千百年時間,釉面應呈鉛銀現象。這種“寶光”,用水洗過,仍然會有。另外,當時燒造中,胎體水分掌握不好,燒成后的器物胎體上常會出現橫向細小裂紋,狀如蚯蚓走泥。這也是一個重要特征,有比沒有好。
唐代彩釉瓷中還有一種花釉瓷,也叫唐花鈞或唐鈞。以黑釉、黃釉或白釉為底釉,上施藍斑、褐斑、月白斑、綠斑等彩釉作裝飾,高溫燒成。辨偽方法:仿品藍色過藍,白色過白,這是由于所用原料不同所致;仿品造型和淋釉技術僅得其貌,真品造型精巧,淋釉瀟灑;仿品修坯、修足或過于精細,或失之呆板;真品器身均有后期開片,且開片中常見侵入雜物,仿品則少有開片。
仿品唐三彩的辨識方法:仿品胎質常過細過白,胎壁一般偏厚,胎體過重;仿品釉面也可有開片,但一般較大,難出魚子紋狀,且紋線較長,呈上下走勢;仿品釉色較為單純,無流淌或流淌不自然,無暈化或過渡生硬;仿品釉面有“賊光”,不像真品是柔和的光澤;仿品釉面出不了鉛銀現象,或以硫酸腐蝕,制造假的寶光效應;仿品很難做出胎裂現象,常以釉裂紋來冒充之,有的刻意做出,可以看得出人工的痕跡;仿品常無棕眼,或人為做出。除此,還要注意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協調以及做工的精細程度等等。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更要小心,因為,古代制品反而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