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由于繪瓷原料與技術(shù)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zhèn)蔚囊粭l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fā)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xiàn),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diào)局面。明、清以后各種色彩的發(fā)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xiàn)都有其產(chǎn)生、成長、發(fā)展過程,因此也可據(jù)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diào)灰暗或變?yōu)榻{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xié)調(diào),而且慣用多層連續(xù)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采用,但為數(shù)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diào)極不穩(wěn)定,很不適于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于成化斗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shù)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cè)”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并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里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xiàn)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征,往往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于鑒別真?zhèn)螘幸欢ǖ膸椭?/span>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qū)別,如根據(jù)現(xiàn)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yīng)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yīng)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xiàn),現(xiàn)知不會早于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于乾隆時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jīng)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chuàng)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后出師表”、 “圣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制。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zhèn)蔚木唧w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jù)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干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zhuǎn)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于我們的鑒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zhèn)魏蛥^(qū)分窯口的線索,然而并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云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愛好和意愿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xiàn)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并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jù)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tǒng))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xiàn)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于我們掌握其發(fā)展規(guī)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繡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fā)現(xiàn)時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規(guī)律,而對于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zhèn)沃杏兄匾饔谩?/span>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fù)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fā)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nèi)容、筆法結(jié)構(gòu)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zhí)此一端即輕下結(jié)論,因為后世利用所謂復(fù)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jié)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