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民窯的關系及康熙青花的分期
青花,中國陶瓷王國中的主要品種之一。它不僅與玲瓏、色釉、粉彩一道并稱景德鎮“四大名瓷”,而且還享有“國瓷”美譽。明清時期官民窯皆大量生產。
官窯生產不惜成本,價值在于精。而民窯則變化多,紋飾生動活潑,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產品粗細兼有,產量很大。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而且還大批外銷。官窯是在民窯基礎上的提煉和升華,其反過來又會影響和推動民窯的發展。官民窯這種相輔相成且相互促進的關系,使其形成了既有共同時代風格又各具自身特點的狀況。而正是其中的共同時代風格為民窯斷代提供了依據。
二、造型、胎、釉和工藝
康熙民窯青花造型古樸、端莊,整體比例協調,線條流暢,充滿陽剛之美。型制、規格眾多難以計數。這恰映證了梁同書《古銅瓷器考》所云:“官窯器純,民窯器雜。”主要見有瓶、方瓶、觀音瓶、梅瓶、筒瓶、棒槌瓶、膽瓶、玉壺春瓶、琵琶瓶、花觚、蓋罐、將軍罐、粥罐、高奘罐、蓮子罐、盤、六方盤、八方盤、花口折沿盤、攢盤、碗、侈口碗、收口碗、墩式碗、笠式碗、蓋碗、高足杯、提梁壺、缸、花盆、筆筒、洗、硯、盒、繡墩、熏爐、缽式爐、筒式爐、洗式三足爐、鼎式爐和瓷板畫等。其中,以花觚、梅瓶、筒瓶、棒槌瓶、蓋缸、將軍罐、粥罐、盤、碗、提梁壺、軍持、缸、筆筒及缽式爐等最為多見。
三、紋飾
康熙民窯青花早期的紋飾仍保留著明末、順治時的繪畫風格,豪放粗獷和精細工麗并存。中晚期受明末清初書畫家董其昌、陳洪綬、劉泮源、華喦及“四王”等人的影響,構圖舒朗,意境深遠。早期畫法流行單線平涂,有明末遺風。中晚期以流暢工細,勾、染、皴、擦并用為主流,多可分出陰陽面及層次。主要使用浙料和珠明料作畫。
裝飾題材豐富多彩,不勝枚舉。均是當時社會習俗和文化觀念的直接反映。這種來源于民間現實生活并充滿活力的題材,其情趣盎然的內涵與粗獷灑脫熱情奔放的藝術表現,可說是青花中獨特且最具藝術魅力的部分。
四、款識
康熙民窯青花瓷器款識種類豐富多樣。大致可分為紀年、家藏、人名、吉語贊頌、圖記及寄托款等數類。書體以楷書為主,篆書(較硬的鐵線篆)為輔。排列嚴謹且書法精良者較少。
作者以為鑒定康熙民窯青花瓷款識的要點(尤其質量)為二:一是如同中國書法的判斷標準一般,突出字形、線質。二即應與前文所言青花紋飾呈色相結合。款識為古陶瓷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以其特有的形式構成各個時期鮮明的時代特色,并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
五、仿作
由于康熙民窯青花在景德鎮制瓷領域中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后世對其仿制較流行。從大量傳世品來看,仿品主要出現于光緒、民國(1875——1949年)時期。多為觀音瓶、筒瓶、花觚、棒槌瓶、罐、筆筒、缽式爐與碗等。學界認為光緒青花瓷在清代僅次于康熙,某些仿康熙青花瓷精品(應指官窯及民窯精品——筆者注)甚至幾近亂真。圖案流行花卉、山水、瑞獸及人物等,以前者為上。
六、結論
康熙民窯青花瓷形制眾多,陳設、日用、文具等品類齊全。重點使用浙料與珠明料作畫的紋飾,從內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民族化及大眾化為一重要特點。縱觀中國陶瓷的發展變化,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即器形,二是裝飾。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分析其胎、釉、款及工藝。清朝青花研究當亦不例外。
余在經手過目大量康熙青花后,以為其形、圖、胎、釉可用一個“硬”字予以高度概括。一件優秀仿品,跟真品的差別往往就在毫厘之間,只要鑒定者具備了辨別一絲一毫一厘的本領,即可鑒別真贗。恰如古人所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
經過采石、粉碎、淘洗、制坯、描畫、上釉和燒成等七道工序生產的康熙民窯青花瓷,粗細兼有,差距很大。上乘者堪稱“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它說明此時社會貧富與貴賤懸殊。換言之,社會的普遍需要才會成為生產動機。
總之,康熙民窯青花瓷因產于我國陶瓷最高峰時期,所以,其在景德鎮民窯研究領域中應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