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的鑒定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借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自已腦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現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洪武時期瓷器的鑒定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嫻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時期瓷器的鑒定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白釉" target="_blank">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占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面肥厚,瑩潤平凈,無桔皮紋。臼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和l汁!手聚處閃淺談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致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艷,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后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里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 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 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