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時期資器的鑒定
1、萬歷瓷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并開始采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 并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啟、崇禎時期資器的鑒定
1、器型大多不規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正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 并有萬歷遺風。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談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夸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歷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征,并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7、天啟器物款識少。一般寫于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后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松,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并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采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瑯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臺式底、臥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