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道光時期瓷器的鑒定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后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后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云龍、云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于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屬于盤、碗類器物增多。屬于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制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劃年款后,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干”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yōu)槿t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于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于紅色;嘉、道是紅色多于蘭色;咸豐以后是基本上變?yōu)槿t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huán)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yōu)榇植冢鄄实念伾蓾馄G變?yōu)榈瓬\。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guī)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云蝠、龍云、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鐘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鐘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