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瓷窯之一。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創(chuàng)始于五代,繼承越窯傳統(tǒng),燒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于明代開始走下坡,最終結(jié)束于清代康熙年間,有700多年的燒瓷史。它的產(chǎn)品自元代開始,除供應(yīng)全國各地外,還大量行銷海外,在今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的古港口及遺址都有龍泉窯瓷器出土,影響十分深遠。
南宋龍泉窯特點
龍泉窯以燒造青瓷聞名于世,器物除燒造盆、碟、盤、碗、壺、渣、斗等日用器外,還燒制各種文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爐等,還有仿玉器的琮。器物造型至南宋時形成自己的風格: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具有穩(wěn)重感。南宋中晚期,成功創(chuàng)燒出粉青和梅子青兩種純凈的青釉,代表了中國青瓷工藝的最高成就,并被譽為“青瓷釉色與質(zhì)地之美的頂峰”。其中,粉青釉釉層厚而透明,釉面光澤,外觀柔和淡雅,有如青玉;梅子青的釉層比粉青釉更厚,略帶透明,釉面光澤,色調(diào)可與翡翠媲美。特別是梅子青品種,僅在南宋一朝燒造,存世極少,又多為仿古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彌足珍貴。
鑒定技巧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zhuǎn)折處,往往露胎呈現(xiàn)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但有的釉層厚者,往往不再加裝飾。元代,裝飾彩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并出現(xiàn)了褐色點彩、露胎裝飾。紋飾以云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
在國內(nèi),景德鎮(zhèn)仿燒龍泉窯產(chǎn)品延續(xù)的時間最長,從元代開始到清代,憑借著雄厚的燒瓷技藝,仿燒器物品種豐富。其最大的特點不是對龍泉窯產(chǎn)品機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礎(chǔ)上,對器物的品種和造型加以創(chuàng)新。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孫坑范祖紿、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時,至民國初期,縣城廖獻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幾可亂真。
市場分析
其實,優(yōu)質(zhì)的龍泉窯青瓷精品存世量并不很大,從古至今,歷來受到收藏家的青睞。從整體來看,龍泉窯青瓷在國內(nèi)市場基本上還比較冷清。2009年12月,中國嘉德(微博)拍賣會上,一件元代龍泉窯模印龍紋盤拍出24.64萬元;2010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微博)拍場,一件明永樂宣德龍泉窯青瓷纏枝花卉紋碗以43.18萬港元成交;2011年6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場,一件元末明初龍泉窯青釉蓋罐成交價37.5萬港元。近些年的拍賣情況一直如此,拍品的成交價都不高,超過百萬的寥寥無幾,成交不是十分活躍。但可以肯定的是,龍泉窯青瓷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升值空間,其價值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來。
從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初步認定龍泉窯確實存在明初官窯遺址,從而顛覆了“龍泉無官窯”之說,龍泉青瓷歷史被全新改寫。作為投資者來說,應(yīng)該注重處于價值洼地的龍泉窯,其官窯身份的確定,將會使明龍泉窯官窯器價格飛速上漲,由官窯器推動對整個龍泉窯青瓷的認識,會帶動整個價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