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它較集中地代表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制瓷技術水平。所謂青白瓷,是指其釉色介于青白兩者之間,青中泛白,白里顯青,具有胎膩質細,體薄透光,釉面瑩潤,如冰似玉、滋潤清雅、晶瑩奪目等特點,它既不像白瓷那種素凈,牙白瓷那樣雅潔,也不像卵白瓷那種失透,更不像青瓷那樣青翠欲滴,因此,在中國東南沿海和其他一些省、區燒制青白瓷的眾多窯址中,江西景德鎮以其燒造優質且典型的青白瓷而冠絕群窯,并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青白瓷窯系”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景德鎮窯燒制的青白瓷之所以如此晶瑩剔透、質優而典型,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1、瓷石的質優,導致瓷胎致密潔白,半透明度良好,為同時期各窯產品所不能比擬。
2、燒制工藝嚴謹、器壁薄膩規整,器型挺拔精巧,其制坯技藝極其嫻熟。
3、瓷釉光澤度高、透明度好、釉下的刻花紋飾因線條的深淺不同而積聚厚薄不等的釉層,淺處釉色青白,深處呈色青綠。
青白瓷的造型豐富,品名繁多,可以說應有盡有,有的學者從造型上將其分為琢器和圓器兩大類;所謂琢器是指立體造型的瓷器,如瓶、尊、罐等;圓器是指平面造型的瓷器,如碗、盤、碟等,鑒于人們生活相當豐富,而青白瓷的造型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器類的繁雜豐富、變化多樣,深受人們青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不法者的瘋狂盜掘和走私古陶瓷的原因。于是就出現了大量仿制歷代名瓷,燒制贗品的制假販假活動。在仿制過程中,由于一些人借用高科技手段,使一些高仿偽贗品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為此,如何準確鑒別它們的真贗,在這里跟大家共同學習,談談我的一點見解,僅供大家參考。
首先我認為鑒別陶瓷的真古或新仿的傳統方法,就是所謂的“眼學”觀察法。這種傳統的方法具體說就是通過眼觀、手摸、耳聽等感官手段,從陶瓷器的諸多特征包括造型、紋飾、胎體、釉色、銘款、重量、音色、舊痕和光澤等進行綜合鑒別、分析與判斷。這是陶瓷辨偽的一種最基本方法,也是當今最流行的方法。
鑒別青白瓷先要認真用眼或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其造型是否符合古瓷特征,胎質是否細膩,器體是否體薄透光,這是一點。如果上述這些都符合的話,則特別關注其器表釉色,釉色是判別真古與新仿品的關鍵,也是作偽者較難過的一關。一般新仿瓷器出爐后,器表釉色首先給人的直觀就是嶄新發亮,俗稱“燥光”,作偽者為了作舊退除燥光,傳統的方法是使用獸皮用手工反復打磨退光,現今新的方法是用現代化學材料稀釋,用刷油漆的排筆刷于瓷器表面,一個多個小時后“燥光”就會逐漸退掉。用獸皮反復打磨的作舊效果要比用化學材料的好,而且顯得更自然,經過上述方法作舊后的瓷器,稍不注意就易蒙混過關,難以辨別。為此要辨別一件青白瓷器的釉色是否純真,不僅要用雙眼觀其釉面是否滋潤光潔,色澤青白,觀其積釉淺處是否釉顯青白,積釉深處是否呈色青綠,還特別需要用手撫摸,即手感如何。如果手一摸過去器表光潔釉凈,猶如觸玉一般,則說明釉色純真的可能性較大;反之如果是經過化學材料作舊過的瓷器,用手摸其器表定不甚光滑,當然,這種手摸還要和眼觀結合進行,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如果器型、胎體或釉色經過眼觀、手摸都基本無疑點的話,就要觀其裝飾圖案了。青白瓷紋樣的種類、組合、布局、裝飾手法及其刀法風格特征,也是作偽者最難仿的一關,只要我們細心地反復觀察、比較分析,也是能辨別其真偽的。如是新仿品,往往刀筆并不那么熟練,不是此處線條交叉,就是那處雙線重疊,甚至成片刀痕紊亂,即便是仿古高手,往往也只能模仿刻劃其“形”,而難以刻劃出其“神”來。所以,鑒定時只要細心審視,還是能識別真偽的。辨別青白瓷的真偽,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瓷品的胎足。作偽者為了作舊,往往在底足露胎處用煙葉水或濃泡的茶葉水反復涂刷,效果很好。
當然,識別陶瓷的真古或新仿,除了上述傳統方法之外,就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方法。由于傳統的鑒定方法無法確定胎、釉成分;對器型、釉彩或紋飾均無量化標準。目前,我國的古陶瓷科技鑒定,主要是對陶瓷胎、釉成分、燒成溫度,燒造時間,顯微結構等方法進行測定、分析,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用同步輻射X熒光、熱釋光等方法分析的。這種方法是現行最有說服力、最科學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