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以來的陶瓷生產和外銷
唐王朝及五代生產燒制陶瓷的窯場有十幾個省,50多個窯場。唐代的都城長安,由于各國來往的人多,也就理所當然的形成一個國際性的陶瓷集散地。唐、五代的陶瓷出口除政府對外國的贈賜外,主要是民間貿易,部分瓷器是外國商人向我購買后運出去;部分是國內商人運往各國銷售謀利的貿易活動。唐、五代的外貿運輸路線是用陸路、水路進行:
(一)陸路上用人力、駱駝作運輸工具出西北往西亞、西歐各國進行貿易。
(二)海路上用船作運輸工具,從東南沿海出太平洋,當時到達的國家有:日本、朝鮮、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等國家。以上這些國家都出土過唐、五代燒制的青瓷、白瓷、彩陶碎片。如1974年在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出海口處發現一艘沉船,出水了幾百件越窯青瓷和長沙窯的青釉褐彩器、黑釉器等。同時發現一塊刻有“乾寧五年”款即898年 的方磚,足以證明這是一艘唐代的船,準備在明州寧波市 轉海船去日本或朝鮮時遇難沉沒。
入宋以來,官方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寧波 、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由于獎勵外貿,宋王朝獲利也隨之逐年增加。
海上貿易的增長,導致宋代造船業的發展,使當時的民用船只已可載重二千斛。并且設備齊全,包括:拋錠、起錠、駕駛、轉帆、測探、指南針定船向等部件,可遠涉重洋進行貿易。由于宋王朝重視海外貿易,把對外貿易的稅金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府收入。因此,宋代制瓷工藝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先后形成了北方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龍泉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系。同時還出現了為宮廷燒制專用瓷的名窯。使當時全國各地燒制瓷器的窯場猛增至130多個。這些瓷窯系所形成的“南青北白”瓷業布局,完全是宋代瓷業市場的競爭結果。在當時,由于市場的競爭,使得一些一代名窯“越窯、邢窯”從此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
宋代與海外進行瓷器貿易的國家有:日本、朝鮮、巴基斯坦、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坦桑尼亞及東非。貿易品種有:越窯系青瓷,龍泉窯系青瓷及白瓷、青白瓷、還有黑釉、褐釉、綠釉、三彩等生活日常用品。
元代較宋時的海上貿易更是有所擴大。元朝政府特別重視對外貿易,至元廿一年,元朝政府將海上貿易變為官辦,由政府出資金備船只,招人經營,所得利潤七、三分成,官府得七,經營者得三。同時政府出告示“嚴禁民間私自貿易”,但由于瓷器貿易高額利潤的吸引,根本就無法禁絕民間貿易活動。當時是形成了“官營、民營”并進的瓷器海外貿易局面。
對外貿易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元代瓷器有了更大的發展。除在前代的基礎上仍生產傳統的品種外,江西景德鎮窯在制瓷工藝上還采用瓷石加高嶺土,創出了“二元配方”法,提高燒成溫度,減少瓷器變形,而燒出了頗有氣勢的大件瓷器。加上宋末元初的戰亂,導致北方各窯的大批技術人員逃入南方,使景德鎮的技術力量大大提高,創出了新的品種:釉下青花器、釉里紅器,卵白釉、紅釉、藍釉的燒制成功,標志奠定了景德鎮日后“瓷都”地位。
元代的海外貿易,通過廣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把瓷器運往世界各地。當時貿易的品種有:龍泉窯系青瓷、景德鎮系的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種,還有東南沿海浙江、福建、廣東 各地大批窯場所燒制的仿龍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種。這些仿制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元代與之貿易的國家有:朝鮮、日本、菲律賓、印度、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孟加拉國、伊朗等國家。以上各國都出土過元代的各類瓷器碎片和擁有完整的元代瓷器。
元代的海外貿易在數量上比唐、五代、宋代時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海上貿易船”的載重量比唐、五代、宋時大幾倍。例如:1976年在朝鮮新安海底打撈出水的沉船,是元代從我國駛往朝鮮的船只。當時出水了一萬多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龍泉青。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發現一艘我國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萬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為主。
明、清時的瓷器貿易較之唐、五代、宋、元代更是空前活躍和擴大。在當時已發展到由外國商人出紋樣,出圖紙,由窯場按圖紙紋樣進行燒制各種各樣瓷器的合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