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州窯,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宋時與定、磁、鈞、耀、建等窯齊名。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因吉州而冠窯名。吉州窯是一個窯場系列,窯址分布在贛江兩岸數十公里范圍內,主窯場有彭家窯、永和窯、臨江窯、吳家窯等。其中,永和窯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24座窯嶺如山似崗,密布在永和鎮西側。考古情況表明:彭家窯和塔下窯創燒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終燒;永和窯五代創燒,元末終燒;吳家窯北宋創燒,元代終燒;臨江窯五代創燒,明代末年終燒。整個窯系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燒造歷史。
吉州窯民窯特色鮮明,它博采眾長,集南北各窯制瓷藝術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燒了定瓷、龍泉瓷、青花瓷,又將民間剪紙工藝成功運用于制瓷裝飾,形成了質樸、明快、生活氣息濃郁的裝飾風格。并且充分利用窯變技術,研制創燒了色彩繽紛、璀璨奪目的黑釉地木葉紋、虎斑紋、玳瑁斑、鷓鴣斑、鱔皮黃、油滴等黑釉窯變瓷和個性獨特的釉下白地彩繪,給人以自然、清新、亮麗的美感。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不少國家均有收藏,甚至奉為國寶。釉下白地彩繪技術更是直接促進了青花瓷的成熟,開辟了制瓷裝飾工藝的新天地,對我國陶瓷生產影響深遠。
吉州窯是一座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的民窯,產量大,成本低。它適用當地的材質,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藝,鑄就了吉州窯古陶瓷“胎質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見水亮等個性特征。燒造的主要器物有盞、碗、罐、杯、碟、盤、缽、盆、瓶、壺、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綠釉、仿龍泉釉、彩繪及青花等;裝飾工藝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紙貼花、點彩、灑釉、捏塑等;胎質有素白、粉白、黃白、缸紅、青灰炻質等色。
一、吉州窯古陶瓷的胎質特征吉州窯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窯的米黃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謂其“粗松,似陶”,更有學者認為其未達到高溫瓷化效果,這些觀點雖然偏頗,卻正好指出了吉州窯胎質的本質特征。
吉州窯的瓷土來源于贛江對岸的雞崗嶺和窯場周圍,或二者兼而用之。生產場地就在贛江邊的沙丘地上,無法避免砂粒進入瓷土,因而胎質中含砂量大,使胎質粗松吸水力強,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屬聲。這是由吉州窯的生產環境所形成的個性特征,因而成為了區別其他窯口的顯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跳刀現象,在器底及圈足內能清楚地看見跳刀痕(圖1)。而胎體表面留下波浪痕經施釉后,其痕跡雖有所減弱,直面觀測不易發現,但用手觸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豎條形的起伏,在適當的角度側視,肉眼可見呈豎條狀的釉層掛附不勻等肌理現象(圖2)。

圖1 吉州窯黑釉碗底足

圖2 吉州窯釉層掛附不勻
現代吉州窯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現成高嶺土,且在封閉的室內制作,砂粒無從混人,人為摻和又極難把握比率,難使勻和。因而胎質堅密,不含砂,色澤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現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豎條形的起伏觸感和豎條狀的釉面掛附不勻等釉層肌理現象。
早期仿品多系電爐燒制,坯胎易在電爐驟然高溫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摻入稍許水泥漿的做法,燒成后胎質呈深灰色,類似礫質胎,但絕無礫質堅硬,磨胎落粉,敲之無金屬聲。此類仿品多為大件,如瓶、罐、爐一類,且多見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質不適應生產彩繪瓷,因而在彩繪瓷中未見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摻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溫中易爆裂,多用低溫燒成,因而敲之聲悶,磨胎落粉,胎質雖略泛黃色,但絕無米黃色,且半年后泛黃消失,呈白中泛灰狀。此類仿品多見于彩繪瓷或半截釉黑釉窯變瓷,尤以玩具陳設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經驗,有埋人土中“過蝕”、在成品上涂膠過火仿土銹制造假象者。土銹靠膠粘附,干燥時無異樣反應,但見水易化,甚至脫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點唾沫涂于銹面,手指沾有土色者為人為土銹。
現今的高仿品則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窯變兩種,這類仿品凡露胎處均為老品,更具欺騙性。其識別方法,前者可用指彈法或物敲法,從上下聲音辨別,上下聲音異樣者為贗品。后者則可觀測釉與胎結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掛附自然,無掉釉或起皮現象,反之則為仿品。因難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葉紋、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價高的碗、盞,以求暴利。
二、吉州窯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質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區別,第一眼的直觀感覺十分重要。老器的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樸,加上年歲久遠,多有使用磨損痕,即使釉色極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顯柔和。仿品的釉料多為化學成分勾兌,燒成后釉面光亮勻稱,盡管采用酸堿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銹蝕法,但缺乏歲月侵蝕和使用磨損,其光亮度當然突兀、扎眼。
吉州窯屬民間窯場,產量大,生產也就較為隨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難掛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產特點。
以黑釉為例,與建窯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窯所特有的“流淚”現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顯現淡淡的黃線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溫差影響,幾乎所有的黑釉窯變瓷的釉面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不規則的冰裂現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輕微起伏處,釉料難以掛附均勻,若選擇適當的傾斜角度觀察釉面,還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過多,釉面形成許許多多肉眼無法看見的缺釉毛孔,顯得粗糙干澀,有如“雨花石”見水就亮的特質,因為水會迅速填滿缺釉毛孔,使釉面渾然一體,自然就晶瑩剔透了。上述這些吉州窯所特有的釉澤現象,是新品無法顯現的。
吉州窯彩繪瓷脫胎于磁州窯,磁州窯胎質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層淡色化妝土,然后再繪黑彩,以求色彩和諧。永和窯胎質白中泛黃,黑色釉與胎色反差過于強烈,顯得生硬,不受人們歡迎。而直接在坯胎上著褐彩釉,自然、和諧、古樸的特征顯而易見,且省工料,這就是吉州窯彩繪瓷絕大多數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窯古陶瓷的工藝特色
吉州窯為綜合性窯場,民窯生產隨意性大,現就基本的最具本質特色的器型發展趨勢、制作工藝和畫風畫法作簡單分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