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國內收藏愛好者大幅增加。琳瑯滿目的古瓷尤為藏家所鐘情。于是古瓷器仿品也逐漸增加。故而收藏愛好者要擦亮識珠的慧眼,多多了解近十幾年仿品的變化并掌握仿品的鑒別要點。
仿品的沿革
一、世紀年代末及年代初,國內收藏領域涉足者日多,收藏方面書籍頻頻出現。先行進入收藏領域的人員大多來自高文化群體。瓷器方面的書籍插圖以官窯名器為主。藏家希望按圖索驥,獲得官窯珍品,對見到珍品的極低概率并不太清楚。所以當時的贗品幾乎都是仿最有名的官窯器。市場上常可見到的是有底款的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仿品,其次才是清初的仿品。當時仿品以尺以內青花花瓶為常見。當然也有書籍提到的魂瓶(皈依瓶)、等琢器以及仿宋哥窯帶紋片的瓷器,有的器型是書籍上沒有的臆造品。收藏愛好者誤買幾個,與書籍上的圖錄對照一下,即可加以區別。
二、年代中期,收藏愛好者水平有所提高,加上農村中古玩小販增多(他們財力有限),仿品已開始向無底款的仿官窯器及民窯精品方面發展,仿民窯中檔品的也有。另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藝術品拍賣行業熱絡,民間收藏持續升溫,也為仿品帶來機會,這一時期瓷器仿品以仿清三代為主,不少器形做得比真品還要高大,且以青花為主,當然也有仿民窯大件精品的。據做這方面生意的人講,他們是賺有錢人的錢。這些贗品大都銷給一些有不明來源收入的人和送禮的人。前者的錢既不敢存入銀行,也不敢買業置產,又怕通貨膨脹,只想通過買入古玩保值升值。送禮的人買古玩送禮,與收禮人一樣可避嫌,雙方皆大歡喜。這些人大多沒有多少古玩方面的知識,又想充當儒商、儒官。此種生意只興隆了一段時間。當贗品的面目被識破后,這類高大的東西就少見了。一般收藏愛好者在付出很高學費后,深切地認識到,現時獲得一個官窯器或民窯精品的機會已極少了。
三、年代后期,古瓷器的仿品以仿清代、明代民窯的普通品為主,青花香爐、碗、盤較常見。收藏人員中也有一些人注重人物圖紋,于是出現一大批粉彩花瓶仿品,如高厘米左右,開光內為女子或母女游玩畫面,畫工也較精細,底款以清代民窯紀年款為主。也有一些同樣高度的青花花瓶仿品,以無底款為多。還有一些豆青地青花花瓶仿品,大瓶以花卉圖紋為多,小瓶多人物圖紋。
四、進入世紀,各地紛紛擴建古玩市場,古玩書刊漫街塞市。民間的古玩來源逐漸趨向枯竭,連低檔的瓷器也少了。如湖南農村中原來常見的麒麟送子圖瓷罐也見不到了。在一些古玩市場上,只剩下圖紋簡單的瓷和碟碗。贗品幾乎充斥了地攤古玩市場,而且以最低檔的日用瓷器為主,花紋極簡單,青花為多,也有粉彩。色澤仿真水平提高。年以來,仿元青花的較大件器增多。仿明代青花器也多見,連明代初期陪葬用的碗也有人仿了。在湖南,仿醴陵釉下彩瓷品大量出現。也有大件五彩、粉彩贗品,用網印(噴)工藝做圖紋,圖紋以折枝花為主,圓周均布,各折枝花完全一樣,毫無筆意。
古瓷器市場已面臨轉折點,特別是地攤市場。贗品的充斥已危及其存在的基礎。
仿品的鑒別
一、多年來,一些收藏新手盲目入市,購買大批仿品還沾沾自喜。他們往往粗讀幾本古玩方面的書籍,淺嘗輒止,并未把握辨偽識真的真諦,投資收藏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按圖索驥,不在仿品變化時與時俱進,結果上當吃藥,留下沉痛的教訓。
二、近幾年來低檔瓷器仿品的鑒別是一個新問題。這是因為古玩書多為大型博物館名家所著。這些博物館一般是不收藏民窯低檔瓷品的,即使是官窯和民窯精品,有裂紋的也不予陳列。這些書上幾乎沒有涉及民窯日用低檔瓷器的鑒別。而現今古玩市場上不少仿品都是仿民窯日用低檔瓷器。因為仿者能找到的范本也大多是這些瓷品,而且紋飾簡單,不需要繪畫者有多少國畫基本功,造假成本很低,而且一旦出手,就能得到可觀回報,這對他們有極大的誘惑力。
三、由于科技的發展,窯溫控制更容易,釉料成分及發色機理已為人們掌握,仿品在胎和釉彩上已仿得很逼真。如仿光緒瓷品的帶紫色青花,仿嘉慶瓷品淡雅清麗的青花。款識用照相或掃描制作更是難以鑒別,況且民窯器上款識原本就沒什么嚴格規范,非一人專寫。至于造型,仿得也無話可說,不過凡事百密必有一疏,鑒別古瓷器仿品,可借用鑒別古畫常用的一句話:如果九處像真,只一處不合,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