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釉質的老化鑒定是一項新興的現代高科技鑒定技術。它是利用當代波譜學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相關儀器無損檢測陶瓷釉質的脫玻化程度,再通過計算得出其老化系數,據此判斷出陶瓷器的大致生產年代。該項技術的誕生彌補了以往各種鑒定技術的不足,開創了一個古陶瓷鑒定的全新領域。
陶瓷表面有一層光滑、明亮、堅硬的物質稱為釉。釉是由石英、長石等多種原料混合、粉碎后,施于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經高溫燒結形成的玻璃態物質。人們在實踐中發現,盡管某種仿制品,采用了與古陶瓷完全相同的原料配方和燒成方法,如果不經過作舊處理,其釉子的光亮度與透明度要高于古代真品,鑒定專家稱其為“賊光”和“火氣”。陶瓷鑒定界曾普遍認為,這一差別是由于陶瓷文物長期遭受自然界中各種物質(如空氣中的紫外線或土壤中的水和其它酸堿性物質)的物理化學作用,致使釉面受到腐蝕所致。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問題遠非如此簡單。造成這種差異還有一個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產生生于釉子內部的“脫玻璃化”現象。
已有研究告訴我們,經高溫熔融形成的釉子,是一種玻璃態均質體。其內部結構是無序的,在自然環境中,呈亞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內部結構會不斷自動地進行調整,由無序的亞穩定狀態逐步向有序化的穩定狀態轉變,形成微細晶體,這就是釉子的“脫玻璃化”現象。正是由于釉子存在這種自然“老化”化現象,致使其內部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發生變化,表現形式就是其透光性逐漸降低,對光線散射性不斷增強。因此古陶瓷的釉面看上去要比新品柔和、溫潤,時代越久,這種反差就越大。有些品種的古陶瓷,這種“老化”現象表現得尤為突出,甚至造成釉面出現不同形態的微裂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微裂紋是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只有借助現代科學儀器才能發現。造成這種微裂紋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在釉質內形成顯微晶體的過程中,會造成內應力不均勻,當這種內應力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使釉子內部和表面出現微裂紋。過去人們把古陶瓷釉面上裂紋的形成原因,都歸結在陶瓷燒結冷卻過程中,胎、釉收縮比例不一致這一點上,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
當然釉質的脫玻璃化程度并不等于它的老化程度。造成釉質脫玻璃化程度不同的原因,除去年齡因素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因素。一是成份因素,也就是說不同化學成份的釉子,其“脫玻化系數”是有差異的。二是燒成因素,釉子的燒成溫度和燒成時間也會對釉子“脫玻化系數”造成一定影響。要真正得到釉質的老化系數,必須在測得其“脫玻璃化系數”的基礎上,對該數據進行必要的分析和處理,即乘以其成份系數和燒成系數,最后人們才能得到釉質的“老化系數”。
釉子的“老化”,是陶瓷器自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不斷發生的一種特有的變化。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因此我們也把它形象地稱作陶瓷器的“年輪”特征。古陶瓷的“老化”與當前人們所說的“自然舊貌”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發生在釉子內部,是物質自身內部結構調整的結果,較少受外界物質環境的影響。后者則主要是外部 物質對陶瓷釉面侵蝕的結果。受客觀條件制約,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這就是古陶瓷“老化”鑒定的理論基礎。
陶瓷釉的老化程度與年齡之間呈一定的函數關系,在最初的年里老化速度較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老化速度逐漸放慢。以景德鎮青花瓷釉為例:新仿品(包括經過各種作舊處理后的瓷器)的老化系數在0.06—0.10之間,絕大多數為0.08;民國至清代未期的產品,老化系數在0.10—0.13之間;清代中期至明代未期的產品,老化系數在0.11—0.16之間;明代中期至早期的產品,老化系數在0.14—0.20之間;元代產品的老化系數在0.18—0.28之間。如果以橫坐標表示年代及其釉子的脫玻系數來作圖,便可以獲得釉子老化系數與其生產年代的相關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