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紋飾
民國時期飾有動物紋飾的器物較多,不僅有陳設瓷、日常生活用瓷、文房用具,而且大量的瓷板亦以動物為題材,這里所講的是狹義上的動物,即以走獸和水生動物為主。民國動物題材廣泛,有龍、鳳、獅子、虎、鹿、牛、馬、羊、犬、猴、兔、貓、松鼠、四靈、魚、蟹、蛙等。與民國人物題材不同的是動物紋飾均為傳統題材,因明清兩朝,特別清朝動物紋飾題材之廣匪夷所思,凡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皆可入畫,并且還有杜撰出來的動物,故民國動物紋飾創新極罕。但在構圖及畫法上卻有繼承、有創新。繼承者多表現在構圖形式上,如明清之團龍、團鳳等。創新者多表現在繪畫技法上,如走獸皮毛皴擦的質感,并以此形成其典型的時代特征。
民國時期從事動物題材裝飾的藝人不及從事花鳥、人物、山水題材裝飾的藝人多,藝術水平有高下之分。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首先是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藝人,他們多成名于1930年以前,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作品多為達官貴人所定購。如鄧碧珊所繪魚藻設色柔和,筆法工細人微,具有明顯的日本寫實畫風。又方云峰的鹿、貓,工而不板,于傳統筆墨中加入西洋素描技法。再張志湯的馬,用筆工整,雖多仿郎世寧而別有新意。他們的作品,代表了民國時期瓷器動物裝飾的最高成就。其次是成名略晚于前者,或承家學,或得名師真傳的藝人,如得鄧碧珊真傳的張沛軒,所繪游魚不遜乃師,又如一生畫虎而有“畢老虎”之譽的畢淵明,有“魚癡”之謂的時幻影等,他們的作品亦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惟名氣略遜于前者,其作品也可人民國一流之列。再次是一般瓷業公司及有實力的鋪號仿前朝之作,雖紋飾構圖及畫法沒有新意,但繪制精湛,加之胎釉細膩,亦代表了民國時期瓷器裝飾及燒造水平。如南昌新中華出品的團龍團鳳餐具。又如一些署前朝款識的仿古器物等。最后是一般紅店出品的日常生活用瓷,紋飾繪畫雖不精湛,但較少粗制濫造之作,如青花龍鳳紋碗、盤,紅彩獅子紋帽筒等。民國時期動物紋飾從整體水平上看,藝術成就高于同時期的山水及人物紋飾。
民國時期,魚藻紋較為盛行,這與人們企盼豐衣足食、年年有余的心理有關。以鄧碧珊的藝術成就最高。其弟子張沛軒及時幻影等人亦有神來之筆。
青花粉彩魚藻紋筆洗,外口沿以藍料繪回紋及如意云頭紋,近足處繪有變形蕉葉紋,足外墻繪八組朵花卷草紋。洗心正中為一輪淡彩月影,下方兩尾游魚在追逐水中月影,一汪水草以赭墨勾描,上罩以水綠。全圖雖無一筆水波漣漪,但有池水如境的情趣。右上墨書“鄧碧珊畫”及紅彩朱文“碧珊”方章一枚,底有紅彩朱文“汪氏家藏之珍”篆款。
粉彩魚躍生趣圖瓷板,構圖疏朗大方,正中為一尾由上而下翻轉的游魚,中間為一叢碧草,—卜部水藻之中有五尾游魚昂頭上躍,動感極為強烈。游魚以濃淡不一的墨色勾描渲染,鱗光點點,極富層次,下方游魚的色彩亦有濃淡之別,從而表現出遠近層次。水藻勾墨染綠,筆調細膩,筆趣優雅。左上墨書“生趣都從筆底開,翻身一躍勝春雷。天公有意施霖雨,為濟西江涸澤來。時在己巳舂月鐵肩子鄧碧珊畫于珠山客邸”及紅彩白文“鄧氏”方章一枚。魚紋因“魚”“余”諧音,故為歷代瓷器使用最多的紋樣之一,尤其是明清兩朝歷代均有表現,但表現力及藝術成就均不及鄧氏。即便是素有盛譽的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也只能是以繪畫的線條清晰,色彩的亮麗,刻畫的細膩著稱,而不及鄧氏魚紋之活,格調之清新,而晚清魚紋則以魚鱗密布,類如剪紙為特征,藝術成就去鄧氏甚遠。鄧氏自幼生長在鄱陽湖畔,對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及形態特征極為了解,甚至水藻的粗細也因急水與靜水而有不同,小河小港才有浮萍,而鯉魚的鱗片從頭到尾大致有36片等。所以,他筆下的魚藻真實、生動而活潑。
張沛軒粉彩魚藻圖瓷板,構圖與乃師常見的上下法不同,采用左右構圖法,兩尾鱖魚在浮萍水草間戲耍,左邊一尾體態輕盈,右邊一尾神態沉著。魚鱗以濃淡不同的墨點虱成,雖明暗層次不甚清晰,但隨意之中見質感。赭墨勾勒之外以淺綠渲染,雖無漣漪,但水草游魚盡得碧池之韻味。左上方墨書“不風仍蕩蕩,無水亦悠悠。寄語煙波里,漁翁莫過求。張沛軒畫于昌江客邸”及紅彩白文“畫”、“印”方章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