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仿郎世寧畫風日盛,特別是30年代署“世寧”款識的器物極為常見,這些器物的畫面注重透視和明暗,刻畫細致,注重寫實,既有中國傳統筆墨,又有西洋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風格迥異。雖不署作者名款,但應為當時名家所作。
粉彩貓蝶圖印泥盒,邊飾為一周藍彩回紋并加點飾,一只黑白相間的小貓蹲踞在褐彩勾擦皴染的洞石上,石旁蘭草盛開,一只彩蝶在花前起舞。構圖疏朗大方,洞石及花草以中國傳統繪法而成,小貓明顯有西洋素描之痕跡,皮毛細膩真實,色彩淡雅。構圖及畫工絲毫不遜于當時名家方云峰,底有藍彩“世寧”篆款。
粉彩松鼠葡萄紋印泥盒,邊飾與上器相同,畫面為一株老干上纏繞著的葡萄藤,葉片碩大茂密,果實累累,一只機靈的松鼠在枝干上昂首而視,尾巴高高揚起。構圖疏朗,色彩柔和,葉片濃淡相間,正反明顯,果實紫紅,鮮艷欲滴,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韻味。松鼠毛茸茸的質感強烈,具有典型的西洋技法。以松鼠為瓷器紋飾始見于明成化年間,以后歷代多有表現,而以清雍正時最具有生動逼真的藝術效果,但明顯不及此作的質感鮮明。左下方墨書“捷如逃月兔,亮比擲星梭”及紅彩方章“仁化”、“世”、“寧”三枚,外底藍彩雙框“乾隆年制”楷款。
以虎為瓷器紋飾在民國時較為常見,但除“畢老虎”之外,少有上乘之作。
畢淵明粉彩空山虎嘯圖琮式瓶,構圖左疏右密,左邊大面積留白,使畫面的猛虎有嘯傲山林的空間。右方一只猛虎隨山勢直沖而下,雖不見有西方素描之法,但墨彩點睛極為傳神,褐白兩色撇須硬如鋼針,絲毛質感強烈,有緞子般的光澤,堪稱瓷器上中國傳統畫虎之一絕。右下角墨書“畢淵明寫意”及紅彩白文隨形章一枚。明清兩代瓷器上虎作不多,偶有見之亦為寫意之作,無論神態還是骨架結構均去真虎甚遠。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一些非擅畫動物的名家亦偶作動物畫,如擅長人物畫的王琦、王大凡曾繪虎,如以花鳥名世的劉雨岑、余翰青有魚藻、鹿傳世。雖然所作非其專長,不能同以此為業的名家相提并論,但因藝術修養深厚,如京劇名家客串一樣,其功力亦非尋常藝人可比。王琦粉彩虎嘯圖瓷板,畫面上部為大面積空白,下為騰起的海濤,中間巨石之上一只猛虎仰天長嘯,旁為一輪光芒四射的紅日,猛虎形態逼真,可見作者造型能力之強。上題有“擬唐寅之筆法,西昌匋迷散人寫意”及紅彩方章兩枚。
王大凡1936年粉彩虎嘯圖瓷板,畫面構圖為斜三角形,左為大面積留白,一只下山猛虎,造型準確,形神兼備,氣勢兇猛,皮毛見有皴擦之筆,毛感自然。平心而論,此作雖不及畢淵明成名之后的虎,但較上圖略勝一籌,左邊墨書“時在丙子年立春節后一日,黟山樵子大凡王壁畫”及紅彩朱文“ ”、“大凡”方章二枚。民國時的獅紋多裝飾在檔次稍低的日用器皿上。
民國時期最為常見的紅綠彩獅子紋帽筒局部,一頭紅獅體態健壯,頭下尾上,眼大如鈴,尾毛旋轉如輪,極為活潑可愛。上有一綠彩小獅,下為藍彩戲球小獅。造型夸張,雖畫工不精,但民間獅子舞的韻味濃郁,另側有墨書“時屬丙辰仲夏”字樣,為1916年作品。晚清時多見此紋飾器物,如圖82為清光緒礬紅彩太獅少獅圖瓷板局部,大獅子懷抱繡球神態認真,小獅子昂首高望。獅子毛發細密,濃淡過渡自然。繪畫較前者細膩,但活潑可愛的韻味不足。由此可知,民國時的寫意之作多追求民間濃郁的生活氣息。
民國珊瑚紅釉太獅少獅圖瓶,此紋飾為清代傳統紋飾之一,以獅諧師。太師古代官名,為三公之位最尊者,周代始置,輔弼天子治理天下。少師古代官名,為三孤之一,周代始置,亦為輔弼天子之官,地位次于太師。此器紋飾有康熙官窯之風,線條流暢,繪畫精細,體格健壯,填彩之后用墨點飾。鬣毛如卷云,尾毛似繡球,惟兇猛威武的神態不及康熙。但較晚清同類題材的民間色彩及裝飾味仍有很大區別。底青花雙圈“大清康熙年制”楷款。 鹿紋在民國時較為常見,擅長此技者有方云峰、余翰青及莫秋霞等人。
方云峰1931年粉彩鹿壽松貞圖瓷板,畫面左疏右密,右邊虬勁的古松枝干盤曲,使畫面極富韻律。松針以線勾描,筆法工整,但不呆板,上罩青綠,于色彩深淺變化中表現出茂盛之意。居中的梅花鹿造型準確,于傳統筆墨中加入西洋素描技法,皮毛質感強烈真實,為前人所不及。左上方墨書“鹿壽松貞。辛未仲春方佩霞寫于珠山”及紅彩白文“方”圓章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