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青花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嬌艷欲滴、青翠明快的青花色澤,精湛的繪畫裝飾,千姿百態(tài)的器物造型獨步中國陶瓷史。因其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收藏價值,自晚清至民國的官、民窯,以及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的大小窯口都競相仿制。康熙在位長達61年,康熙瓷器的制作也分為早、中、晚三期,而真正可以代表康熙青花瓷最高水平的是康熙中期瓷器。在此以康熙中期的青花瓷為主線,試對康熙青花瓷的藝術(shù)特征和真?zhèn)伪鎰e進行探討。
造型特征
康熙青花瓷造型豐富多彩,器物種類之多、器型之繁雜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圓器兩大類,器物的名稱根據(jù)其用途、器型變化、時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云:“古人制器載酒,用以饗神。犧尊、象尊,導(dǎo)源至遠,此尊之權(quán)輿也。尊一變而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緣后起。腹口相若者謂之尊,口小腹大者謂之瓶。其后世人任意相呼,瓶與尊遂混而為一矣。”
康熙青花琢器類造型整體風(fēng)格古拙、凝重,線條剛勁,轉(zhuǎn)折硬朗,重心偏低,相對于整個清代,器物造型多顯得瘦高??滴跚嗷ㄗ疗黝惼魑镌谘葑冞^程中,其造型風(fēng)格是重心逐漸下移,尤其瓶、尊類器物表現(xiàn)最為明顯。一般情況下,重心下移很容易使器形流于臃腫,但是,康熙青花瓷很好地克服了這種缺陷,既保持了康熙瓷器造型顯得高瘦的風(fēng)格,又從視覺上呈現(xiàn)穩(wěn)重端莊的效果。
康熙圓器類器物從整體造型來看,講究的是平穩(wěn)、安定,尤其是碗類器物,重心相對較低。碗類器物品種多樣,有撇口、直口、斂口、深腹、淺腹等等,但無論是哪種造型的碗,口徑及碗高都在一定的比例范圍內(nèi),也都追求穩(wěn)定性。如康熙青花斗笠碗,其特征是口大、足小,直觀似有不穩(wěn)定之感,但由于使用了斜淺直腹,把碗的高度降低下來,也就排除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這也是康熙時期圓器類瓷器造型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特色。康熙青花圈足" target="_blank">雙圈足大盤是盤類器物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飲流齋說瓷》描述:“……康熙大盤多數(shù)雙底足。雙底足者,足圈內(nèi)有深溝一道,溝之內(nèi)又復(fù)起足,然后乃至底也。”這種大盤的雙圈足,其內(nèi)足不著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僅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裝飾,這種裝飾也是在追求器物造型平穩(wěn)安定的前提下的一種創(chuàng)意。
康熙青花瓷的圈足,其造型也極具特色。由于康熙瓷器胎質(zhì)細膩堅密,可塑性極強,因此康熙時期器物的圈足也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平切足、斜切足、內(nèi)直外斜足、二層臺式足、雙圈足、滾圓式足、溝槽式足等等,其中二層臺式足和溝槽式足主要用在琢器類器物上,雙圈足主要裝飾在大盤上。
色彩紋飾特征
康熙青花之所以聞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絕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決于青料的質(zhì)量。唐英在《陶冶圖說》中記載:“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藉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采者入山得料,于溪流漂去浮土。其色黑黃、大而圓者為上青,名頂圓子。攜至鎮(zhèn),埋窯地三日,取出,重淘洗之始出售。其江西、廣東諸山產(chǎn)者,色薄不耐火,只可畫粗器。”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青花呈色的好壞,除了青料的質(zhì)量之外,還要看青料中的鈷、錳、鋁的調(diào)配比例是否得當(dāng),配置得當(dāng),青花發(fā)色就會明快艷麗;配置不當(dāng),青花發(fā)色就顯得灰暗或者發(fā)黑。
康熙青花的早、中、晚三期色調(diào)差異很大,其變化的過程基本是循著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調(diào)發(fā)展,巔峰時期應(yīng)是康熙中期。這個時期制瓷工匠已經(jīng)熟練地掌握了青料的配置方法,燒制出了聞名于世的“五彩青花”,即僅用一種青料便可渲染出景物的疏密遠近、陰陽向背,使畫面極具立體感,達到了中國畫特有的“青(墨)分五色”的效果。又由于其色澤亮麗,所以又將其稱為“翠毛藍”和“寶石藍”。陳瀏在《陶雅》中曾嘆曰:“其青花一色,見深見淺,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嬌翠欲滴……”
康熙青花的畫工絕佳,其繪畫技法精湛,題材廣泛,斧劈皴、披麻皴等國畫技法在青花的繪畫中廣泛運用。尤其是“分水法”的運用,使得上好的青料得到充分展示。“分水法”就是根據(jù)中國畫中水墨畫的各種皴法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渲染技法,根據(jù)青料料水的濃淡,分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幾個層次進行渲染繪畫。此種技法運用到山水人物畫面中更能得到體現(xiàn),使得畫面中的遠山近水層次分明,亭臺樓閣云遮霧繞,神仙人物栩栩如生。這種技法在明未已經(jīng)出現(xiàn),直到康熙時期才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和運用,并達到了高峰。
人物紋飾方面,康熙青花的人物畫深受明末清初文人畫影響?!讹嬃鼾S說瓷》云:“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山水似王石谷、吳墨井,花卉似華秋岳。”另外像董其昌、劉泮源等的畫風(fēng)對康熙青花的人物紋飾不無影響。在繪畫題材方面更是包羅萬象,最突出的是反映世俗生活,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如高山流水、攜琴訪友、叢林花卉、漁家樂、農(nóng)家樂、仕女、刀馬人等等。其所繪“人物故事,標(biāo)新領(lǐng)異,波瀾推衍,窮極恢詭,大抵皆導(dǎo)源于小說稗官,然皆與歷史丹青畫法相合也……康熙仕女,其繪弓鞋纖趺者,雅人所鄙,而價值輒累千金……繪戰(zhàn)爭故事者,謂之刀馬人,無論明清瓷品,皆極為西人所嗜。至掛刀騎馬而非戰(zhàn)爭故事者亦準(zhǔn)于刀馬人之列也”。許之衡這段話,既高度評價了康熙青花的繪畫水平,又指出了康熙青花師從前明文人畫的風(fēng)格以及當(dāng)時之市場價值。
山水紋飾方面,康熙青花的山水紋飾在繪畫技法上不僅師法王石谷、吳墨井等明清大家的風(fēng)格,而且?guī)煼ㄋ?、元以來的傳統(tǒng)技法,在繪畫中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技法來表現(xiàn)山石,以分水法來進行陰陽向背和濃淡相宜的渲染。其間加繪以人物,置身于山水之中,如數(shù)老對弈、秋山草廬、東坡賞古、觀瀑泛舟等,所繪人物顯得神情閑逸安然,饒有情趣。在欣賞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作品時,常使人感覺不僅是在單純地欣賞一件瓷器,更多的是在欣賞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畫。
動物類紋飾方面,龍鳳紋在康熙官、民窯中均常見到。其中正面龍的特征較為明顯,頭部較方,額頭較寬,額頭上常寫一個“王”字,狀貌兇猛,張牙舞爪。鳳紋多與龍紋并存,有一龍一鳳、一龍雙鳳等。動物類紋飾常常和其他花草樹石類紋飾組合在一起,如松鼠葡萄、百鳥朝鳳、鶴鹿同春、喜上眉梢、麒麟巴蕉等等?!讹嬃鼾S說瓷》云:“康窯所畫怪獸,最為生動。噓氣噴霧,毛毿毿(san)欲躍,真神品矣。”其實不僅繪怪獸如此,康熙時所畫動物紋飾基本都是形神兼?zhèn)?、活靈活現(xiàn)。
花卉植物紋飾也如許之衡所言“老橫無匹,儼然華秋岳也”。傳統(tǒng)的纏枝花、折枝花紋仍舊沿用,但在繪畫技法上較早期更為寫實。花瓣的邊緣常以留一周白邊來表現(xiàn)立體感。這個時期冰裂紋在康熙民窯瓷器中大行其道,其以青料為地,以渲染的手法繪制出冰裂紋,再輔之以朵朵綻放的梅花,饒有情趣,有時還配以開光技法,添加一些山石、動物紋飾等。此種紋飾在清晚期到民國被大量仿制,但已無康熙時之神采。在植物花卉中還常配以蝶、蜂、鳥紋等進行點綴。
在康熙時期還流行用錦地開光的技法進行裝飾,常見的有龜背錦、十字錦、梅花、棗花、冰裂紋等,開光的形式多是圓形、方形、菱形、扇形、海棠形等。長篇文字裝飾在康熙時期也很盛行,如《前后出師表》《赤壁賦》《圣主得賢臣頌》《蘭亭序》等等,有的是以文字飾滿全身,有的是一面書寫文字,另一面則繪畫相應(yīng)的圖案紋飾,這種裝飾主要出現(xiàn)在大筆筒上。
總體而言,康熙青花卓越的藝術(shù)成就得到了后人的盛贊,《飲流齋說瓷》曾以瓷比詩,評曰:“至于康熙,殊如李杜,無美不臻而波瀾老成,純乎天馬行空,不可羈勒矣。”陳瀏的《陶雅》也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康青雖不及明青之濃美者,亦可獨步本朝矣。”實際上明代永、宣青花雖然“秾美”,但其在渲染紋飾層次、青花發(fā)色的艷麗明快等方面卻遠不及康熙,在此方面康熙青花不僅是“獨步本朝”了,而是可以獨步中國陶瓷史了,陳瀏所言只是由于各時代審美的角度及審美觀不同罷了。
康熙青花瓷辨?zhèn)?/span>
晚清至民國時期,有的仿品所用青料是以含有較高氧化鈷成分的云南珠明料稍加進口工業(yè)氧化鈷配制而成,也有較好的立體感。《飲流齋說瓷》云:“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其藍色竟能仿得七八。”但由于胎釉粗松使青花顯得飄浮,不像真品那樣青花顏色無論深淺都緊貼胎骨。從畫風(fēng)來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至一觀其畫,乃流入?yún)怯讶纭畈疂欀桑粏柖獮楣饩w器矣”。吳友如和楊伯潤均為清末畫家,他們和清初的“四王”、吳、惲的文人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畫風(fēng)。
晚清至民國所仿器物,各種繪畫皴法極少使用,山石多用飽蘸青料的畫筆層層平涂來表現(xiàn),樹木則多用平行斜線代替皴法,既無真品表現(xiàn)出來的山巒起伏、層林盡染的層次,且又筆道軟弱無力,絕無康熙青花的風(fēng)采。
康熙青花瓷的胎體細若糯米,如石似玉。這與康熙時所用瓷土的成分以及精細的研磨、淘洗工藝有直接關(guān)系??滴鯐r的瓷胎非常純凈潔白、致密,胎體凝重,一般來講其比重大于清代其他時期的瓷器。在瓷釉方面,康熙時期多用粉白釉、漿白釉和亮青釉。這個時期的釉層,無論厚薄都與胎體結(jié)合得非常緊密,這是后世仿品很難做到的。
康熙青花的施釉也很有特點,尤其是圓器類器物,器身若施亮青釉,器底則施粉白釉或漿白釉,而且器底施釉較薄,能透過釉面看到胎體上似隱似現(xiàn)的細旋痕,并在釉面上留有極小的鬃眼。
晚清至民國的仿品胎體大都粗松,胎質(zhì)不純凈,雜質(zhì)較多,拿在手上往往感覺比真品輕許多。仿品的瓷釉也都存在釉質(zhì)疏松,胎釉結(jié)合不緊密,釉質(zhì)強度較低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的仿品能夠達到胎白釉細,但是表現(xiàn)不出康熙青花瓷獨特的縝密堅硬感,而且在施釉方面往往忽略了康熙特有的施釉方式,器身器底施釉一致,不像康熙瓷器在器底自然地出現(xiàn)鬃眼和旋痕?,F(xiàn)代仿品還常出現(xiàn)胎體過重和過度修胎的情況。過度修胎主要表現(xiàn)在器足上,撫摸足底過于光滑,有如施了一層滑石粉一般;釉面上還會因作舊打磨而留下許多平行的劃痕。
晚清、民國以及現(xiàn)代所仿康熙款識,有的字體雖也工整,但顯得軟弱無力,規(guī)整有余而剛勁流暢不足。另外,青花瓷的年款都是以青料書寫,因此,即使有款識字體寫得可以亂真的話,其青花料的呈色也能露出馬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