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釉面色相認定
釉面的色相組成,是胎與釉的組合成像。而不同時代,不同器物的色相特征與它對應的年代、取材用料是密切相關的。如唐三彩釉面色相泛紅,越之秘釉面溫潤發青。以及宋元明清各種窯口器物色相、種別都極其鮮明。了解掌握它們,對我們斷代識真辨偽,極為有力。如果我們從色相涉及的取材用料等相關知識能夠掌握時,我們很大程度上不會被造假所左右。因為現代人一不知過去的取材配方;二不可達到與古瓷一致的色相特征;三是色相還因年代、自然等等不可人為的因素所左右,所以不可仿制。認識釉面色相的特征,包括單色釉和彩瓷都大有益處。比如說粉青釉,從宋的湖田、龍泉、至元、明清,因不同的時代配方、用料獨具特色,于是,它們的色相特征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對它們了如指掌,僅此一點也不會從年代上張冠李戴。沿著這一切入點,然后以對應的器物時代取材用料、工藝特征、繪畫風格等核實,便也會為辨真論假提供有力的幫助。而面對彩瓷,當避之彩光,影響到觀本色底釉,并要不受彩繪色澤光暈的左右,抓住根本。瓷器同萬物一樣,有其自身的特點,但也大同小異。應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大凡發青光的白色釉中,便是瑪瑙多之故。而大凡只潤不發青光的御用器,玉粉多之故,這一特性皆源于內在的原料,觀表抓其本是鑒瓷里手的特點。
十、青花料的特征與繪畫風格
青花用料的種類總體為進口蘇料,石子青、平等青、回青和洋蘭等,而蘇料又分提純和未提純。未提純的鐵斑下陷嚴重,并集積嚴重的錫斑凝結塊。嚴重的會在凝結塊上出現冰裂。而經過提純的,多沉浸于釉下,也有微量的錫斑點,但絕不會形成嚴重的凝集冰裂現象?;厍嗔弦埠F,多與石子青配用。而平等青基本不含鐵,因而發翠蘭色,成化青花有用。洋蘭為化工料,僅出現在光緒以后。從使用年代來說,蘇料自唐到成化早期,石子青、回青料有幾種說法:一,元代小器上有用;二,唐宋始用,使用期限至光緒。從繪畫風格來看,主要和時代的歷史、社會文化相關。而古瓷的繪畫用意、手法表現、風格特征都是最與時代貼切的真實寫照。比如青花的紋飾層次以及表現寓意,尤其官窯都是有規有矩的,于是,當真正了解古瓷從龍到各類花式文化,也就可以基本確立一件官瓷的對與錯。因為封建制度下的陳規戒律,恰巧非常明白的體現和展示在了當時陳設瓷的繪畫當中,對于它們的全面了解,可以為鑒瓷奠定基礎。比如,從龍鳳紋的識別上,龍作為華夏的圖騰,歷代王朝在龍的繪畫風格上極具特色。它是有定制與講究的。如朱明王朝的豬嘴龍,絕不會出現在清器上。再如草蓮配多為進貢器;王者獎賞的靶葉向下;教導廉潔奉公的少不了纏枝蓮等都在官器上會有寓意表現。因此說官家之瓷是內含著深厚文化的。對它們的了解也有助鑒瓷。
十一、彩瓷用料的使用范圍及繪畫風格
彩瓷器的形成風格當在唐五代開始,雖說材料有的源于礦天然料,有的為釉彩燒結塊,但由于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很多只有某一時段的器上才會出現的料種,后朝不得而見,這主要是配方不明,而這種料種的時代特殊性就極其明顯。至于上彩的風格與繪畫技法,更是各具特色的。書畫中所說的摏擦、點、染及填繪等等一切技法,在彩繪器物上都有應用。只不過瓷上作畫更難于紙而已。從彩瓷的料種色澤、繪料的純度、材料的種類以及由簡到繁的演化進程,原則上與時代共進。而一些特殊器物的料種與繪畫風格,是極具時代性的。彩瓷的釉下、釉上、三彩、五彩、斗彩、素三彩、粉彩、琺瑯進口料,國產料都會直接在瓷器上最真實的表現出來。它們從發展以至衰敗都是有時段的,而這一切恰巧是我們認識、識別、鑒賞瓷的斷代依據。原則上,古時的多種彩料現代人不可仿,而繪畫技法更不用談及。如能將古彩瓷的材料爛記于心,僅此一招。后仿與現仿一眼可辨。由此可見,古彩瓷的太多特征,只能是歷史的產物,而不是我們后人隨意可偽作的。
十二、器物釉下機理變化
器物的釉下機理特征,從漢到清,各種器類各不相同。而這種風格迥異,特征不一的成因,是瓷土配方、取材用料以及燒制溫度的使然。假如我們有幸像那些大家一樣,可以將其所有器物肌理特征細觀,一路走來,全部過目以后,我們會發現,各個時代、各類器物,同時代同類器物是有規律可循的。比如唐邢器、唐越窯秘器以及北宋官、宋定、宋耀州、宋龍泉以至明清各類器物的釉下肌理變化,一定各不相同。從一元配到二元配,從一般器到特殊器,尤其是那些御用精品,它們的乳液狀肌理,令你不敢相信,那是古瓷的胎質。猶如玉粉或瑪瑙,或如脂,或像膏,這便是一種器種釉下的肌理特征。而釉下肌理的微量分相重組的微微變化,都是漫長歲月中大自然的造化。比如,只要是古老的瓷器,一定會隨日月的延伸,肌理的稀釋液會向稠、濃、密以至混濁的肌理方面轉化。而只要已經展現出上述之證,則必然是擁有一定年份的古器。但到底怎樣才能辨清,這要有功力。然而,只要肯用功,功到自然成。而如若可以從釉下的粉態到液態的細微變化(如像煮稀飯似的,出現的米湯、米粥、米油的這種現象)中尋找出其變化規律的話,必然有助于鑒別古瓷。這是一般情況下的表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