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微觀識瓷認定法
我們通常看一件古瓷,容易看大,不看小。容易從宏觀上觀型看紋,而忽略微觀的分析與認定。事實上,如能掌握微觀的要素,則乃為鑒瓷里手。當我們從漢至晚清、民國一切古陶瓷全部主體可見識的情況之下,我們將某一個年代、某一類器物全面認真地從胎至釉等細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它們的共性之點存在特別突出。而只要抓住這一點,盡然足以斷真論假。比如南北朝的塑件,只要以微觀法看到器面有瑪瑙原石粒和脫落的坑點,便一定沒錯。這是因為,只有此時的器物,因溫度不達而出現這一特征。再如宋汝的斜開紋、元中期的釉面瑪瑙粒小白點,以至唐黃釉金沉底、進口蘇料早期鐵斑深陷,并錫斑爆外有開裂痕。至正器錫斑內陷,成化中期因釉厚而平等青色極淡。康熙青花色分九種,故而有凸感等等。所有的一切器物,尤其以官器御品,都有極具特色的突出點,只要用心細細鉆研便會找到。而一旦掌握這些微觀識別的方法,將不會斷錯。任何器物,最大的可能只會出現:像將元器定在了元末明初,將永樂釉紅和洪武的搞錯,但真與假絕不會搞錯。因為太多的最具特征的特殊現象,永遠不可仿制。微觀法所包范圍極廣,從形到胎至釉、彩料、配方和彩的裂紋等等,保羅萬象。以至如宣德的桔皮紋、成化的氣泡、康熙的鐵斑點、道光的波浪釉等,都是微觀范圍。融會貫通合理應用,鑒瓷將不會出錯。
十八、胎足的修飾風格認定
我們發現,從我國的戰漢開始至民國,各個時代、各類窯口、以及各類器物的胎足修飾方法,極其特別。大體上一個時代是一、兩種或最多三種風格,而且特征明顯突出。從胎足的修飾風格,表現展示:一是實用,二是整潔,三是為了美觀,如改變胎質缺陷(如黑色和粗糙。),上了護胎粉土、釉和彩釉等,形成了從原始的笨拙到美觀的演變而這種各時期、各種器型迥異的風格,與那個時代的整體器型成為配套。我們看到所有的鑒定者都不會斷瓷不看胎的。因為瓷胎的表現是直接的,修飾手段是獨特的,釋放的信息也是真實的。造假者正是因為并不知各個時代器物胎足的修飾風格,因而會張冠李戴,被人們識破。古瓷的胎足官器、民器、御品粗看一樣、細看決不一樣,而且御用器種有特殊的修飾方法。如:永宣御用器中胎足外墻高于內壁,成斜切口狀。僅從款上看,我們常會將官器與御品混為一談。事實上書御制的總體時為宮中所用,但未必為皇帝所用,而真是皇帝所用的,那一定更有特色,胎足的修飾也定然精美異常。我國幅員遼闊,疆域漫漫。為了滿足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需要,因而歷朝歷代的制瓷燒造都是就地取材。如:如此胎的色種所表現了極為明顯的特征,有的影響著美觀等。為了改變那些缺憾與不足,底足有的上化妝土,有的上護胎釉,有的則為接黃釉護胎底。這一切有的為時代特征器,有的是某類特種專用器,所反映的信息和文化內涵自然有別。這些深層的寓意,對于我們破譯特殊器種極為有利。從一般到特殊修飾風格的漸進認識,不僅有益于識別,而且也有益于對器物的年代真假的準確定位。
十九、款致風格認定
古瓷的款致風格極具特色,如:唐為刻;宋有刻、有書;元器面有醮釉,釉下書寫,也有底刻與書寫的;洪武釉里紅有器身書和年代書的;永樂多篆書;宣德滿身書……等以至民國。器物款的書寫方法、用款特征,以及不同時期所用如青花料種,在不同時代、不同器種的或下陷、或上鼓、或暈散等等。這都是在識別款致時,不可忽略的款的色相。受釉面的厚薄影響。成化中期御用器,因釉面肥厚而款色明顯淡。乾隆御用器中,如九壽桃,底足釉太厚,青花色款成了紫青色。這都是特殊的緣由所造成。而越是特殊的,越要細細觀之,如此便會掌握真諦。再如,我們都知道成化款的書寫特殊,但其它寫法也存在。有的書中確立出款的書寫方式過于機械,還有的竟然規定了書款的料種,這不完全正確。我們識別款,不僅要注意形,也要注意神。還要確立書寫款的用料,以及在器物上的必然變化。如蘇料中含鐵,那下沉只是多少而已,但沉是一定的。再如,書寫的是金款,則要明白和認識金,金都不對自然就不用再看了。如何從某一點能夠做到完全明白很不易。因為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個書款,同樣涉及的是包羅萬象。而一旦搞明弄清,對鑒真論假也有極大幫助。
二十、超常識別認定法
超常為超乎尋常的思維認定方法,比如,在人們的正常思維中,是新的一定新,老的一定舊。再如,在常人的思維理念中,一元配器會形成一元配的各類器物的特征。如若我們完完全全被鎖定在這樣一種思維理念中,那么晚唐的秘色瓷就不可認定,而且如果永遠沿著有的專家們所言:成化無大器、汝官世間僅有70余件等等,太多的器物根本無法認定與確立。一切傳統思維理念認識中,而如果我們能夠有一種超長的思維、更科學的理念來以科學的認識觀認識問題,那么我們能夠弄清探明太多原先根本未能認識的盲區。如:唐三彩其黃釉中有金;唐邢白多入玉;唐越多入瑪瑙;唐秘器為玉粉、瑪瑙、寶石結合的完美器。元之所以可產大器,是太多優質的原料和燒造工藝的完美結合。如果立了這個理念,我們可以首先從可能的理念中去一步步探究。而思維和認識理念被否決了,那連這種機會也喪失了。太多的御用特殊器物,由于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藝,超乎尋常,所以不可套用鑒賞一般器物的方法及辨識特征來認定評判它們。比如,永樂青花官器多數釉面凹凸不平,但永樂御用薄胎大碗則不出現。宣德官器桔皮紋嚴重,但在御用盅式龍紋碗等釉面也不存在。如若均以普通常規的認定方法,那么乾隆御用的太多器物都無法認定。所以說要有超常的思維理念,并盡可能的運用現代的技術手段,從原料入手。因為:1).一切特征的御用器,材料首先一定特殊,稀有元素入內是一定的。2).工藝超群。3).造型特殊,繪畫工法精美絕倫……如此等等的去認識,一旦可碰到精絕之品時,便不致令其走眼。從現今發現的大量實物精美器來看,我們必須要樹立這種理念。這于己于國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