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為全人類所共有,瓷器則是中華民族的創造。瓷器發明始于青瓷,青瓷是中國瓷的“瓷母”,青瓷在我國的發展歷時三千年,在中國制瓷的歷史長河中,他分布于長江、黃河流域的瓷產區。中國陶瓷的發展史上,宋瓷高峰以汝、鈞、官、哥、定為代表的五大名窯,除定窯白瓷外均屬于青瓷系。青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地區,浙江龍泉青瓷是我國制瓷史上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窯系。龍泉青瓷始于三國、兩晉,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歷史。龍泉窯繼承浙江越窯青瓷體系,發展至宋、元已成為著名青瓷產區。南宋中期以后龍泉青瓷出現了質的飛躍,燒制出了潤如玉質的弟窯梅子青、粉青和哥窯紋片薄胎厚釉青瓷,成為歷史名窯——龍泉風格的代表。其青瓷的品質,為中國青瓷發展史中的高峰,此已成為世界陶瓷學界的共識。南宋至元代龍泉窯進入鼎盛時代,形成了窯場眾多的龍泉窯系,青瓷產量,遠銷海內外,可謂世界性的青瓷生產與文化傳播基地。
龍泉窯在中國青瓷發展歷史上最大的貢獻,在陶瓷美學上開辟了新的境界,歷代青瓷窯口燒造,都十分重視青瓷釉色之美,唐人比喻越窯青瓷“秘色”,“千峰翠色”。而宋龍泉制陶人創造的梅子青、粉青、哥窯釉質,猶如巧奪天工的青玉,其美學境界更高。主要在于龍泉青瓷工藝在重視釉色的基礎之上,更加推崇青瓷的質地之美,使青瓷胎與釉的結合達到溫潤如玉的境界。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已不是浮薄淺露、一覽無余的一般青瓷的玻璃釉,而是展露質地美的半失透的乳濁釉質。它的釉料配比是從前代青瓷的石灰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溫度提高、粘度大、少流動的石灰堿釉。宋元龍泉名瓷工藝經多次施釉與燒制而成的薄胎厚釉青瓷,通過釉中微小的氣泡造成的折光散射,給人以凝重沉靜的美感,和不盡的韻味。龍泉青瓷陰柔含蓄“靜觀內省”風格,用我國傳統文化禪宗的審美理念,把中國青瓷藝術提升到天人合一的最完美境界。
新中國的建立,國家按民生需求和對傳統工藝文化的保護,提出了對陶瓷業生產和傳統陶瓷藝術的“保護、發展、提高”方針,1957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盡快恢復祖國的歷史名窯,首先要恢復龍泉窯和汝窯的生產,國家輕工業部做出了“關于恢復歷史名窯的決定”,同年在南京全國輕工業廳局長會議貫徹執行。1959年浙江省輕工業廳廳長翟翕武會同中科院上海硅研所周仁所長、輕工部李國楨總工程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謙所長,并先后有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馮先銘研究員,浙江美術學院鄧白教授,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梅鍵鷹等專家數十人,同龍泉青瓷傳人李懷德等等,組成工作集體,對龍泉青瓷進行挖掘、考古調研、科學試驗、分析總結,編撰出版了《龍泉青瓷研究》一書,對古龍泉青瓷進行了詳實系統的論述。其科研成果,為當代研究龍泉青瓷歷史、發展龍泉青瓷生產,弘揚龍泉青瓷文華殿定了基礎。龍泉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于繼承和發展中已走過了五十年不平凡的歷程,成果非常喜人。當代龍泉青瓷藝術已被古陶瓷學界、文化界乃至收藏界公認為再現了宋、元龍泉青瓷高峰的工藝水平。在歷史名窯的恢復中,龍泉窯是首屈一指的,其輝煌的成果也使陶瓷界同行為之振奮。
上世紀六十年代龍泉青瓷于恢復生產中,形成了以龍泉上垟總廠為中心的多家分廠的青瓷產區。處在計劃經濟年代,國有企業機制的龍泉青瓷,雖然取得了規模生產發展,但生產品按現代工業量產化,日用瓷生產結構工藝備制模式建制,機制滾壓與注漿工藝成型和隧道窯燒成工藝生產,燒成工藝的單一升溫曲線和燒成氣氛的局限性,制約了龍泉青瓷傳統工藝個性化名瓷多品種的試驗發展與生產。龍泉青瓷在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窯業體制轉換,陶人經過二次創業,走向了民營個體工作室,瓷藝規模小型化生產,恢復了手工藝轱轆成型,提高了青瓷藝術的造型工藝質量,特別是間歇性氣體窯爐燒成工藝的普及,為傳統名貴青瓷胎質與釉色多元試驗于生產,提供了個性化發展空間。
對處在市場經濟初期和體制轉型期的傳統青瓷行業,當地熱愛家鄉傳統鄉土文化的龍泉政府高瞻遠矚,非常及時地對龍泉青瓷生產的二次創業給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方向上的引導。龍泉市政府確立龍泉青瓷為地方經濟支柱產業和特色文化產業方針,促進了當代青瓷生產與科研的發展、經貿與文化信息的交流。政府搭建平臺,集中建立了龍泉青瓷、寶劍工業園區,推動了青瓷事業的發展速度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龍泉青瓷愈加重視和扶持,就我本人親自參與有關工作活動和親歷所見有:2002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大型龍泉青瓷寶劍精品展;同年在龍泉產區舉辦的全國第七屆陶瓷美術創作設計評比交流會議暨首屆中國龍泉青瓷節;2003年由國家質檢總局在杭州召開龍泉青瓷專家論證會議首次通過傳統陶瓷地理標志原產地;2006年在江蘇宜興陶都舉辦的全國第八屆陶瓷美術創作設計評比交流會;2004年和2006年分別召開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和榮譽職稱評定會議。一系列的展示、交流、評比、論證中,我們看到了當代龍泉青瓷傳人,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經濟大潮中,他們表現沉穩,沒有浮躁,埋頭苦干,艱苦創業,堅守藝德、講求誠信,勇于攀登祖輩陶人創立的青瓷歷史高峰。通過近二十年的奮發圖強,終于使龍泉名瓷梅子青、粉青、仿哥、仿官、豆青、米黃等得到恢復,并創新發展,再現了我國龍泉窯當代青瓷的輝煌。成績的取得,受益于龍泉政府對青瓷文化產業的正確的扶持與引導,青瓷協會徐定昌會長為事業求實、誠信和無聲奉獻,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等老一輩大師和傳人們,承前啟后努力耕耘、帶領青年一代陶人健康成長。龍泉人在總結國有企業年代青瓷生產的量與質矛盾的基礎上,依照時代生活質量提高,對當代青瓷產品的要求,確立了當代青瓷發展以質量求生存的正確方向。青瓷工藝的質量是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是產品開發創新設計和發揚當代青瓷文化品牌的前提。我們看到了龍泉陶人,立足于本土文化——中華陶瓷的根,探求本源,深入發掘青瓷傳統產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礦藏,不斷探討,通過工藝實踐,深入領會傳統青瓷文化的內涵,在自己從事的青瓷事業中,創作出的高水準的藝術作品。當代青瓷的研發,不但再現了“紫口鐵足”、“青瓷飛紅”、“定形紋片”、“青瓷玲瓏”、越窯風“跳刀工藝”、“多層水波紋片”等青瓷新工藝。青瓷工藝轱轆成型,手拉坯熟練,造型生動、利坯工藝嚴謹。造型口、底、翻、轉做工到位,薄胎后釉支釘架燒,可與宋官、汝瓷媲美,茶器壺、盒類作品造型結構口蓋結合、準縫嚴密,其工精已近于紫砂工藝。龍泉窯青瓷的跨越性發展,在第七、八屆全國陶瓷展評中,名列產區前列。其青瓷藝術創意與工藝質量得到評委和全國產區同仁的高度贊譽。
我們古老的文明古國,文化內涵博大深遠,對青瓷工藝的繼承和發展依然是當代陶人的課題。有著中國傳統陶瓷鐵系釉豐厚基礎的青瓷文化,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千年不落。《景陶錄》云:“自古陶重青品”,這已為千年青瓷發展史所證實。如今人民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存環境熱愛大自然。從光學和人的生理科學角度審視,大自然的山巒、森林、湖海、藍天和青瓷的“千峰翠色”,溫潤玉質的視覺生理本質是異曲同工的。
今日青瓷藝術已取得高度成就,相信依靠現代科技在本世紀為陶瓷工藝帶來的變革,青瓷藝術將重返生活陶瓷領域,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在放光彩。
張守智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