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官窯 一寸丹心
成功復燒汝瓷之后的朱文立并沒有止步,他又開始了破解宋官窯失蹤之謎的新征程。
1987年,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的發掘轟動了古陶瓷界。但朱文立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認為,清涼寺出土的瓷器和瓷片屬于汝瓷發展的初級階段,應該還有能燒出更精致汝瓷的窯址,換句話說,汝官窯可能另有其址。
寶豐縣清涼寺一帶處于丘陵地帶,而且遠離汝州州府,要說方便管理,還是汝州城內。“馮先生也贊同我的觀點,讓我在汝州城內找找看。”朱文立說。但是,當年北宋的地面遺跡已經沉積到1.5米以下了,沒有線索,挖掘尋找又談何容易?
朱文立想到一個笨辦法,只要是發現有挖地基蓋房的,他就跑去查看。剛開始人們都不理解,甚至有人把他從工地上趕出來。后來,人們漸漸了解了他的苦心,不少人還主動給他提供線索。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2000年4月,朱文立在張公巷一戶居民舊房改造點,撿到了十余片匣缽。經過仔細研究,他斷定張公巷是一處非常獨特和重要的窯址。向省文物局匯報后,省文物局馬上派人對張公巷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很多匣缽和工藝講究的青瓷片及火照等。2004年,來自國內外的50多位古陶瓷界和考古界的權威人士齊聚鄭州,對張公巷窯址與出土實物進行論證,確定張公巷窯址就是人們尋找多年的汝官窯。目前,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已被國家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1989年始至2000年初,歷經10余年的艱辛,朱文立在汝州城內找到了真正的汝官窯遺址、北宋官窯遺址、北宋官窯早期遺址,朱文立分別把它們命名為文廟汝官窯遺址、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大峪東溝西窯址,此舉破解了困擾陶瓷界幾百年的懸案。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作品《汝窯奉華尊》
技藝精湛 一脈相傳
汝瓷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溫潤古樸;撫其釉面,平滑細膩如美玉。靜觀其釉面,可發現有蟬翼紋,若隱若現,有氣泡,如霧蒙晨星,其蘊藉淡雅、古樸潤澤的神韻令人神往。
汝瓷之所以成為極品中的極品,其工藝考究、制作精湛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朱文立說,汝瓷燒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它對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極嚴格的要求,尤其對窖變過程的控制,更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每件瓷坯在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受熱程度不同,產生的窯變效果也不一樣。特別是汝瓷,在?;鸾禍剡^程中還會產生二次窯變,要想掌握得恰到好處,有很大難度。因此,一窯燒出來的幾十件瓷器能有幾件上品就很不錯了,有時竟難得一件!
朱文立以自己多年的艱苦探索,逐漸摸索出了一整套選材、制材、燒制、成瓷等技藝理念和體系,推出了一系列作品,如弦紋瓶、百合瓶、迎春瓶、三犧尊、玉蘭花瓶、玉壺春、福壽瓶、葵瓣瓶、葫蘆瓶、花觚、貫耳瓶等,這些作品風格多樣,造型不一,別致雅觀,趣味怡然,帶有明顯的朱氏風格。
其得意之作如意尊,造型古樸,簡潔素雅,憨態可掬,沒有多余的紋飾細描,但又于輕巧中現端莊,于明雅中見深沉肅穆,釉體流暢,線條細膩,釉色視線輕柔,色澤溫潤,明暗對比如天成。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汝瓷作品《荷花碗》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其小巧之作荷花碗,碗口彎彎曲曲,形似水中荷花開放,自在而舒展,透著荷花清秀的姿態,宛如一個明媚的少女一般,婀娜多姿,甚為好看。其造型雖取平常生活之物,描摹其平常狀態,卻富有親切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自然之趣。
觀朱文立的作品,其天青釉瓷器非常滋潤,似玉非玉,棱角處薄釉部分迎光照射,微現紅暈,給人一種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美感。了解了朱文立的汝瓷人生,我們也許更能充分理解汝瓷的豐富內涵和高深至遠。
采訪幾近結束,朱文立告訴記者,“雨過天晴云破處”其實也是他的最高藝術追究。但在記者看來,這個“破”字,也許是不破不立——在傳承豐富歷史內涵的基礎上,從歷史制高點上再次飛躍。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汝瓷作品《金魚筆架》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朱文立,1946年出生于河南汝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河南省分會理事、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理事、現任河南省汝州市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
朱文立大師自1976年以來,一直從事汝瓷研制工作。1987年研制成功了汝窯天青釉,1988年6月通過了輕工部鑒定,填補了我國“汝窯”這項空白,使斷代幾百年的汝官瓷再現于世,并載入《1990年中國技術成果大全》;1993年主試完成了省科委下達的“寶豐清涼寺汝官瓷的仿制”攻關項目,并通過了省科委的鑒定。1994年榮獲“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頒發的“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1998年8月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被平頂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平頂山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多次應邀參加“國際古陶瓷科學技術討論會”,發表論文120余篇,被譽為“青瓷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