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如"美女",讓人愛不夠!”談起龍泉青瓷,七十多歲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一臉陶醉。他有理由陶醉。一輩子與“美女”為伴,終生相守,不離不棄,“美女”也讓他老當益壯,功成名就。
徐朝興是浙江省青瓷協會會長,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傳承人與領軍者,龍泉青瓷的泰斗。

1956年,龍泉瓷廠一領導見一孩子在玩泥巴。“小孩,你不能在這里玩。”
小孩抬頭:“我是來當學徒的。”
“你太小了,等長大了再來吧。”
這個小孩就是徐朝興,時年他13歲。
1943年出生的徐朝興,1956年小學畢業,因家貧輟學進入龍泉瓷廠當學徒。初次被拒絕,后見其機靈手巧才被收下,從此師從民間制瓷大家李懷德。
1957年,徐朝興迎來一個大好機遇—周恩來總理發出恢復龍泉青瓷的指示,輕工業部、上海考古所、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浙江省考古所等單位聯合組成龍泉青瓷試制組,瓷廠則選出8位技術高超的技工參與,15歲的徐朝興以其對瓷器的獨特領悟進入試制組。1959年,試制組恢復成功弟窯,弟窯青瓷餐具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餐具。
1960年,組里開始哥窯試制,由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專家李國楨領銜,數年試驗,哥窯青瓷終于于1963年在烈焰中重生。 這一過程使徐朝興的技藝突飛猛進,他很快成為制瓷能手。
在中國陶瓷界,制作模型一直是個難題,原始的制作方法繁瑣,成功率低,能不能改用石膏制作?一念既動,徐朝興便付諸實踐。但他很快了解到,這一方法早被鈞窯、景德鎮等制瓷專家采用過,都失敗了。
還要不要試驗?徐朝興決心踩著失敗者的足印前進。試驗是在業余時間進行的。每天忙完工作,他便開始挑燈夜戰。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3個月后,他取得了成功。
這一信息馬上在陶瓷界傳開,人們記住了這個20歲年輕人的名字。
當年,浙江美術學院邀請徐朝興去輔導大學生教學實踐,只有小學學歷的他,當起了美院大學生的輔導老師。
精湛的技藝,好學的精神使美院上下都非常喜歡這個年輕人,學校希望他留下,他也樂意,無奈龍泉瓷廠不同意,他又回到龍泉。經歷了“文革”的磨難,1980年,徐朝興被一輛吉普車拉到龍泉縣城,被任命為龍泉瓷廠青瓷研究所所長。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文革”浩劫使龍泉青瓷再度衰落。1978年全國陶瓷產品評比,浙江10多家陶瓷企業參評,卻被剃了光頭。
在參觀北京故宮時看到一只直徑40厘米的青瓷大盆,徐朝興靈光一閃:能不能把盤徑再擴大?他開始試制52厘米迎賓大掛盤,設計、調整配方、拉坯、修坯、雕刻、上釉、燒制成功。一件國寶誕生了。
1982年,全國陶瓷產品評比,龍泉參展的7個作品全部獲獎,徐朝興的52厘米迎賓大掛盤引起評委的高度重視,評委們認為,這件珍寶工藝難度超過歷史,是當代哥窯瓷器的國寶,現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閣。
如何使日用瓷藝術化?1986年,徐朝興設計了一套33頭云鳳組合餐具,以一朵盛開的花朵形狀組合而成,極具藝術特色,一上市,就深得消費者喜愛。一個好產品救活了一個廠。
徐朝興設計制作的“孔雀玲瓏燈”作為鄧小平1979年訪美時的國禮送給美國總統,現收藏在美國白宮。
1988年,徐朝興出任龍泉瓷廠總工程師,1992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1996年當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先后當選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9年,徐朝興創建了“朝興青瓷苑”,率領已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的兒子徐凌和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的兒媳竺娜亞創作了一系列藝術精品,他們的作品“手足情”“江南春”“梅子青”和“秋韻系列”等,分別在全國陶瓷設計評比、上海工藝美術精品展和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獲得金、銀獎。
2006年,徐朝興師徒作品展舉行,據此結集出版的大型畫冊《青之夢 瓷之道—徐朝興師徒精品集》集中了他和徒弟們112人的精品。
徐朝興的《特大牡丹瓶》《哥窯七線尊》于1979年獲部優產品;《螭龍花紋瓶》《象耳八角瓶》于1987年獲全國陶瓷質量評比優質獎;《83厘米哥弟窯混合梅瓶》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白虎尊》等作品陳列在中南海紫光閣。


半個多世紀春華秋實,徐朝興技藝臻于精湛,他對青瓷的理解非常獨到,他說:“人貴德,德立品高;藝貴道,道法自然;瓷貴魂,魂如清泉;形貴簡,簡極美生;功貴勤,勤能補拙。”
(文/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