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浙西南邊陲小城龍泉掩映在薄薄晨霧之中,尚未蘇醒。
城南的青瓷大師園內有人已經開工了。
“嗒嗒嗒……“低沉又富有節奏感的聲響從朝興苑二樓的工作室傳出,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坐在轆轤車前,屏息凝神,手持修胚刀輕觸圓形陶胚。隨著陶胚高速地旋轉,老者輕微抖動著手中的刀具,細小的泥屑不停地飛濺出來。一分鐘過后,原本光滑的陶胚上呈現出了細密有序、凹凸有致的花紋,精致得如同機器雕刻一般。這位老者就是當今龍泉青瓷屆的泰斗、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

“冥冥之中,我注定就是要吃這碗飯的。”
徐朝興與青瓷打交道已有六十年,從一個學徒到一代大師,徐朝興靠的是機遇與勤奮。
1943年春天,徐朝興出生在浙江龍泉丁字街的一家藥鋪里,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小小年紀便能寫得一手好字。13歲時,因為家庭成分問題,徐朝興不得不中斷了學業。那一年冬天,他帶著父母給的7元錢,肩挑一條棉被和一床草席,翻山越嶺走了80里,來到了龍泉縣上垟鎮木岱村公私合營瓷廠當學徒。剛到瓷廠,因為個頭太小,徐朝興被拒之門外。后來廠長可憐他,暫時收留了他。徐朝興開始跟著老師傅在廠里學做藍邊碗,從早晨六點到晚上四點,忙個不停,從無怨言。廠長見他刻苦努力,便破格將他正式留下了。當時的工廠還是公私合營體制,沒有固定工資,按計件報酬,徐朝興非常勤奮,每天總是做得最快最多最好,很快成為了學徒中的佼佼者。

龍泉青瓷始于唐五代,在北宋時期初具,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窯、汝窯、定窯、鈞窯并稱“宋代五大名窯”。但龍泉青瓷經歷了北宋的發祥、南宋的鼎盛后,在清朝逐漸衰落,整個生產幾乎中斷。1957年,龍泉青瓷迎來了春天——周恩來總理提出恢復五大名窯的指示,由國家輕工業部組織各地陶瓷專家專程前往龍泉,恢復發展龍泉青瓷生產。瓷廠專門成立了仿古小組,15歲的徐朝興學徒因表現突出,被破格錄取,是整個小組中最年輕的。
進入小組后,徐朝興師從老藝人李懷德。與之前制作藍邊碗的粗獷風格不同,青瓷的制作都是精細活兒,必須靜下心來,從頭學起——碾磨、配料、拉坯、上釉、燒制……每一道工序徐朝興都給師傅打下手,仔細揣摩,細心領會。仿古小組根據當時專家分析出來的胎、釉成分與數據進行了無數次的仿制與實驗,終于在1959年成功燒制失傳300多年的龍泉青瓷,完成了新中國成立10周年人民大會堂用瓷的任務。龍泉青瓷得以在新時代煥發出全新的活力。之后,仿古小組還成功燒制了失傳700多年的哥窯,仿制的工藝和技術也接近古瓷,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在仿古小組的多年學習中,徐朝興刻苦學習,虛心求教,最終掌握了龍泉青瓷完整的燒制技藝。

1977年,龍泉瓷廠把仿古小組改為青瓷研究所,徐朝興成為了研究所成員,有了更多接觸陶瓷界專家學者的機會,有幸觀看到了許多古今中外的高精尖陶瓷珍品。青瓷研究所是龍泉瓷廠的設計研發單位,徐朝興仍跟隨著師父李懷德負責制作茶杯、花瓶等模母。模母制作完后,交予工人進行生產。年輕的徐朝興憑著過硬的技術水平成為了工廠里的技術骨干。1979年,廠里確認他為入黨積極分子,得知好消息后,他激動得好幾天都睡不著。
1980年秋,廠領導突然通知徐朝興去龍泉開會,他發現同行的都是廠里的領導,心中一下忐忑不安起來。“不會是我犯錯了吧?當時真的是嚇死了。”徐朝興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萬千。后來到了縣里,領導笑著宣布他出任龍泉青瓷研究所所長,徐朝興驚呆了。從一名普通工人,連跳六級成為所長,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情。“今后你的擔子更重了,不要辜負黨對你的期望?。?rdquo;領導拍拍徐朝興的肩膀說道。原來領導們擔心徐朝興會拒絕,所以來了一個“先斬后奏”。
擔任所長之后,徐朝興比以往更加努力研究青瓷技藝,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制作了一批又一批優秀青瓷作品。也是從這時起,徐朝興開啟了他青瓷藝術的“黃金時代”。

1978年的全國第一屆陶瓷美術設計評比會上,浙江省送去的所有瓷器沒有一件獲獎,鎩羽而歸。時間飛逝,1982年初,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大賽即將臨近,時任浙江省輕工業廳長的魯哲召集全省的制瓷骨干到杭州開緊急會議,提出要求,寄予厚望。參會的徐朝興心潮澎湃,下決心一定要研制出最高水平的青瓷,為浙江爭光。
有次徐朝興在北京故宮參觀,看到了一只青瓷大盤,目測了一下,直徑大約是40厘米。徐朝興靈光一閃:是不是可以在古人的基礎上,增大圓盤直徑,制作成一個哥窯掛盤,若是能成功,必定可以獲得佳績。但想法歸想法,制作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廠里專門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徐朝興率領著手下夜以繼日,反復研究,幾乎就把研究所當成了家。
傳統的陶瓷燒制,需要經過手工拉坯成型、修坯上釉、高溫燒制等過程,每個環節都不容有差。在后期的燒制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龍泉青瓷又屬于薄胎厚釉的瓷器,燒制過程中收縮率非常大,所以成品率非常低。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朝興經過30多次的反復嘗試,終于成功燒制了《52厘米迎賓大掛盤》。
這件作品被送往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大賽參評,引起轟動。專家們對于這件作品給出了高度的評價:“《52厘米迎賓大掛盤》釉色溫潤、開片適中,其工藝難度均超過歷史水平,可譽為當代哥窯瓷器的‘國寶’!”這件制作精美的瓷器也獲得了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大賽一等獎,現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閣。


獲獎之后的徐朝興投入了新的研究之中。他發現一般家用餐具多為圓形,若是家里來人一多,餐具鋪設開來,桌子就放不下了。于是,他和妻子一起多番研究,繪制草圖,將藝術的元素加入了日常瓷的設計與制作,把多件餐具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朵花朵的樣式,既美觀又實用。1986年,他設計制作的這套《33件云鳳組合餐具》從全國8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第三屆全國陶瓷新產品設計評比大賽一等獎。這套餐具隨之投入大批量生產,市場上供不應求,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僅1987年就生產了35萬套,年產值100多萬元。一件優秀的作品救活了一個廠。

徐朝興有一件得意之作不得不提,那就是《中美友好玲瓏燈》。這個作品的誕生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也讓龍泉青瓷在國際上名聲大噪。徐朝興設計的這款玲瓏燈實際上是一件裝飾性很強的日用青瓷燈具。他在燈具造型上綜合運用了刻花、鏤空、雕飾、堆塑等各種藝術手法,將一個梅子青釉色的青瓷燈罩裝飾得玲瓏剔透,輕盈華美。圖案設計上他刻畫了一組中美友好青年的形象,突出了《中美友好玲瓏燈》的思想含義。此外,他還運用玲瓏燈的燈光,巧妙地將青瓷燈體上鏤空雕制的中國傳統圖案映射出來,造成一種清透、明快、皎潔、溫馨的視覺感受與環境氣氛。這件作品后來被鄧小平同志選中,作為國禮送給了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現收藏于美國白宮。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徐朝興獲獎無數,他不斷地在青瓷的制作與設計方面進行鉆研,推陳出新。從拉坯、修坯再到上釉、燒制,徐朝興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徐朝興在上世紀90年代制作的《哥弟窯混合三環瓶》便是他孜孜不倦追求青瓷傳承與創新的最好見證者。
哥窯和弟窯燒制的青瓷截然不同,哥窯瓷器胎質呈黑色,釉色呈青灰色,釉面有細密的開片;弟窯瓷器,胎質呈白色,釉色呈粉青和梅子青色。兩者燒制時候的收縮率也相差甚多,所以自古以來鮮有人能將兩者完美融合。徐朝興大膽地在哥窯弟窯之間進行著一種整合性的探索,在掌握古瓷傳統絞胎燒制的基礎上進行技術革新——他將哥窯的胎泥和弟窯的胎泥混合一起,拉坯成型。在燒制過程中,雖然遇到諸多挫折與失敗,但徐朝興卻永不言敗。最終,在第五次燒制的時候,他成功制作出了完美的哥弟窯混合三環瓶。這件作品不僅有哥窯天然開片的紋路之美,也有弟窯粉青釉色的朦朧之美,灰青淡雅,溫潤如玉。

縱觀徐朝興近20年的青瓷作品,裝飾語言豐富,又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其中最值得稱道的裝飾手法就是他的跳刀技藝。
跳刀也叫抖刀,是在拉坯成型時,通過手的抖動與震顫,將修坯刀與在轉輪上旋轉的陶坯進行接觸,形成有規則的點狀痕跡和有序的紋理。其實在古代,跳刀是傳統修坯過程中的瑕疵,或因技術不純熟,或因傳統刻線基本功不到位,工人手不穩所造成的。但徐朝興苦練出來的跳刀技術卻是獨樹一幟——花紋細密有致、猶如機器雕刻一般,卻比機刻多了一份靈動。
“古時候,設備技術有限,所以他們的跳刀比較粗礦,而我的跳刀卻非常細膩、均勻。”為了達到這種效果,他自己改良了修坯刀,刀頭部分有一定弧度和彈性。“跳刀的時候,還要全身心投入,不能有任何一絲分心,也不能受到任何干擾。”為了防止外人打擾,多年以來,徐朝興總習慣于早晨五點到八點,在許多人還在睡夢之時開工。清晨的三小時,是他每日堅持的創作時間,屏息凝視,沉醉于跳刀的短暫且富有節奏的韻律之中。短短一兩分鐘之內,徐朝興要在坯體上留下成千上萬刀,千點萬線的有序排列,形成了精美的跳刀紋飾,令人驚嘆。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凝聚著徐朝興幾十年的功力。“很多人來找我拜師,學習跳刀,沒學幾天就回去了。浮躁的人最終也只能學得皮毛,這個工藝還是需要靜下心來,潛心練習的。”跳刀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展現了匠人獨特的藝術心境。

今年恰逢徐朝興從業六十周年,他將帶領徒子徒孫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一次六十周年的大展。最近他也正在加班加點制作自己的展品。
青瓷筑夢六十載,徐朝興坦言:有快樂,有煎熬。“從拉坯、修坯、裝飾、上釉再到燒窯,每一步都是由我親手制作完成的。在窯溫緩緩下降的那段時間,守在窯門外內心非常煎熬,擔心開早了對青瓷不好。這種等待就好比在產房外等待妻子生子一般,十分忐忑。到真的打開窯門的時候,如果那天出窯的作品成功率高,就會相當喜悅,頗有成就感。但如果出窯的作品成功率低,那就等于前功盡棄,白忙活了一陣,心情是會比較郁悶。但我們這群做青瓷的人,經過幾十年的歷練,已經具備了‘抗體’,早就明白青瓷就是火的藝術,不可能做一件就成功一件,要時刻準備著重新開始。”
這么多年來,作為國家非遺傳承人,徐朝興早已桃李滿天下。他無償將青瓷制作技藝傾囊相授,希望弟子們能將青瓷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徐朝興說:“技藝是民族的,不能把它帶到棺材里去。我收徒弟有三個標準,首先要看‘德’,就是人品,還要有大局意識、團結精神;其次,看‘悟’,是不是做青瓷的料;最后看‘藝’,要求技藝已達到一定水平,這是一個門檻??偨Y起來,就是‘人貴德,德立品高;藝貴道,道法自然;瓷為魂,魂如清泉;形貴簡,簡極生美;功貴勤,勤能補拙’”。
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勞動模范……面對各種榮譽和頭銜,徐朝興說:“我不是大師,我就是個老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