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的青瓷作品,心想終于有些“新”東西誕生了,十分欣喜,興奮。此件青瓷與北方的耀州青瓷相比,少了些人工的雕琢,多了些釉色自然冰裂開片的變化;與南方的龍泉青瓷相比,少了些皇家的莊嚴,多了些自然空靈的生動 ...... 真是一件有著獨特魅力的青瓷作品。
這種青瓷名為“翡翠青瓷”。“翡翠”二字用得極其妙哉,把這種青瓷最為突出的個性生動地提煉了出來,多層次的冰裂釉色配合光線的照射,那種鉆石般的靈氣呼之欲出,宛然就是上蒼所擁有的圣物,可遇不可求。日前,就有一件翡翠青瓷拿到了進入故宮博物院的“金牌”,何志隆成為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當代陶瓷藝術品的首位陶瓷藝術家,這是2009年在臺灣泰源幽谷創建以柴燒為名的“志窯”時,完全沒有想過的成就。
冰裂的釉色
從原始青瓷到而今的翡翠青瓷,青瓷在單色釉中,是備受推崇的釉色,這無疑與青色是千百年來華夏民族審美心理的重要符號之一的事實息息相關。例如荀子所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記載,顧愷之《畫云臺山記》中對畫面“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的要求,青色詮釋了我們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陰柔、含蓄的風格。古有原始青瓷、宋代青瓷,今有翡翠青瓷。

翡翠青瓷無疑是在數千年中國文化的潤澤之下,脫穎而出的。這就讓我們有了說道一下的理由,為何翡翠青瓷有些意思,因為它有強大的基因背景,又有好的傳承,更有濃濃的人情味,關鍵讓人愿意去和它建立聯系,進而影響人的自身品格塑造。翡翠青瓷最令人興奮之處在于它的釉色之美。古代原始青釉或哥釉的冰裂紋樣只有一兩層冰裂釉面的效果,何志隆燒出了多層釉面冰裂的層疊累加效果。在很厚的玻璃般青釉面上,可看到不同層次的冰層裂紋,通透、繁密,色澤紋樣格外絢麗。玻璃釉面厚重且裂紋絢麗,層層晶瑩剔透,似層層堅冰被打裂般深邃。局部會出現明亮剔透的冒汗釉滴,成就了自然上釉的趣味,色澤如云似苔,碧綠清澄。有學者認為這就是源自漢唐灰釉青瓷的血脈延續,是把老祖宗遺失了1500年的技藝找到了,恰巧的是選中他來完成,因此,他自然流露于人前的情感便是感恩,是惜福。但事實上,何志隆翡翠青瓷的樣貌特質即是斷代以來的一項革命性突破。
神奇的木柴
何志隆先生把翡翠青瓷稱之為“木頭的舍利子”,一個好聽的名字,里面充滿了神圣、神秘、歷練、虔誠、故事。何志隆先生說他信奉上帝,他尊重上蒼饋贈的最原始最自然的物質材料、方式方法,例如泥土、木柴、火、柴燒。為了表示對上帝的尊重,他做瓷器用最自然的方式去做,或者說上帝揀選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就像燒制瓷器用的木材,不是砍伐有生命的樹木獲得,而是臺風過后打撈而起的漂浮木,在一種順應自然的前提之下,融合自身的智慧開啟瓷器的造物之旅。各種樹種的木材混雜在一起,被送進窯爐之中,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完成人生的終極一戰,它們的灰飛煙滅換取了不同樹種的油脂和灰分,幻化成坯胎上層層生動的冰裂釉色。約在漢、唐兩代開始研發礦石釉,因其釉料燒制過程容易掌控,用植物灰釉的陶師們逐漸轉向為礦石釉料,遂使珍貴而燒制難度高的植物灰釉柴燒鮮少為人問津,幾乎進入歷史斷層階段,而這一斷就是1500年。何志隆認為青瓷是中國文化的根,而尋的灰釉青瓷更是青瓷的起源,意義重大。

何志隆先生早期用別人的窯所燒出的作品,只有迎火面有光澤,而背火面則沒有。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思量著,為什么植物灰釉不能全部滿釉?于是決定自己蓋窯,希望能燒出360度的滿釉青瓷。兩年當中他拆掉或修改自己的窯總共13次,讓他慢慢的體會到,“火候與時間的控制”是決定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多年來他逐漸證明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植物灰釉逐漸由局部,到上滿全部的胚體,釉色也從剛開始的暗綠逐漸轉向明朗的翠綠。曾經他因為燒窯而變得貧困不堪,是太太背著他賣掉老家福建的房子支持他繼續去完成他的夢想,不容易。
按照何志隆先生對翡翠青瓷燒制的秘訣作為一句話的總結,“不上釉的土坯入窯,通過高溫熔融之方式,由自然落體的方式將窯內灰燼逐層敷疊于液化的坯體表層,無數天之后滿釉出窯。期間需要精準的數據估算及詳熟的冷卻溫控,才能催生清透、色感豐富的翡翠外衣,這或許是柴燒技法的一大突破吧!”翡翠青瓷燒成,其中關鍵的因素便是木柴。翡翠青瓷完全是由木柴燒制而成,普通柴燒的質樸,雅致的氣質在翡翠青瓷上依稀可見。但翡翠青瓷與普通柴燒有著很大的差異性:

①翡翠青瓷不追求匣缽柴燒的潔凈無塵,不是簡單的把植物的灰作為釉藥涂抹到坯體上,也不是無意識的隨火焰的流動而獲得局部掛釉和火紋效果。②翡翠青瓷利用窯的溫差導流結構,反復把熱量帶入作品室,熱上釉。③自然落灰上釉法,反復掛釉,通體掛釉,形成復層冰裂效果。
燒制時間足足持續半個月時間,近400多小時,燒掉40多噸的木柴。燒制時間長,便是成就翡翠青瓷“冰種”效果的關鍵所在。
大象無形的真諦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余字,對造器者來說最有借鑒意義,令人有自勉功效的莫過于“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十六個字。何志隆這個人,有點古味,虔誠地遵循著老祖宗的教誨,在文化尋根這條陶瓷探尋之路上,他算得上大器晚成的一位,做了20多年陶器的燒制,2013年12月何志隆在臺灣孫中山紀念館舉辦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翡翠青瓷個展”,那年,他54歲,古代稱之為“六九年”。“何志隆”、“翡翠青瓷”才開始有了名氣,進入藏家的視野,如臺灣知名藝評家劉龍華先生所講:“何志隆的翡翠青瓷的代表性與象征性備受世人矚目,乃因他秉持感恩之心,堅持不懈的勤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藝術家風骨”。大器晚成,真是應了老話兒。晚成的過程經歷不是每個人都能挺得過來的。

我們再來說說出自何志隆之手的翡翠青瓷,乍一看并不搶眼,細品卻經得住考究,可謂大象無形的終極詮釋。從翡翠青瓷的梅瓶到達摩,出自何志隆之手的形體,慣以簡潔流動的線條為主基調,抽離出器物最柔美流動的線條,加以人為的主觀感受進行美感的夸張。就拿梅瓶來說,其把梅瓶體態的秀美、俊俏進行局部夸張,把腰線以下拉長,更加突出器物的亭亭玉立,豐滿妖嬈,底部自然流動堆積,成就穩定敦實之感。簡約的型體承載多變流動的釉色,讓釉色煥發神秘迷人的誘惑力。此可謂最美梅瓶之一。最慣常以文化傳統的形式法則,崇尚自然,簡約寫意,打造符合世界潮流的形式獨特性。那千變萬化的流動線條,以及浪漫不拘、自然超凡的絕妙呈現,或許, 能觸動詩人們文思泉涌的淡淡輕愁。正如那首為作品《流金歲月》而題的詩句:
流金歲月百媚開,
繁星襯月傲云海。
纖柔端莊含婀娜,
前世今生是梅花。
何志隆先生因為一個想法,一份堅持成就了翡翠青瓷——木頭的舍利子;因為妻子的愛,豐滿了人生的追求;因為翡翠青瓷的文化意義,使得它可以得了耿寶昌老先生的認可,在故宮博物院占一席之地,讓“何志隆”三個字得以在歷史長河中記載其中。這實則是一種善的輪回,也許是“舍利子”靈性。

陶瓷藝術家何志隆先生
何志隆先生將帶著他的翡翠青瓷,這樣的人間國寶赴法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勢必會引起一場驚天動地的“翡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