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瓷都景德鎮陶瓷畫壇,有一批借古開今派陶瓷藝術家以平實的語境表述著自己的感覺和主張。他們摒棄功利色彩,以完全真誠的態度對待人生,在關注社會的同時也關照自己,以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抒發著自己的生活觀和生命觀。青花潑墨大師孫同鑫就是其中的一位。

青花《天地間》 作者:孫同鑫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藏
孫同鑫出生在景德鎮一個創建于光緒年間的著名陶瓷世家。從小就在自家作坊“孫榮記瓷廠”里跟隨祖父孫洪元、父親孫振東學習配制傳統顏色釉和青花繪制技藝。1954年進入到一家大型瓷廠工作,從此正式踏上了釉下彩的生產研究和畫面的設計創作道路。

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授予孫同鑫“陶瓷世家”牌匾
孫同鑫雖然不是美術科班出身,但他在青少年時代就有幸得到過享譽海內外的“青花大王”王步藝術大師的悉心指教,后來又師從瓷壇泰斗中國首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先生。家傳的熏陶,名家大師的傳授,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和刻苦鉆研,日后近半個世紀里,他在釉下山水、人物和花鳥三大題材系列的創作中,可見其佳作頻頻,碩果累累。而從《中國當代陶瓷美術家大全》、《中國民間名人錄》、《時尚陶藝》、《景德鎮陶瓷全集》和《景德鎮陶瓷百期珍藏版》等大型書典畫冊中來看,他那些被收錄的一幅幅畫作,正是他藝術造詣一步步深厚的寫照。再看孫同鑫為九江市潯陽樓設計并制作的高七米半、寬五米的巨幅青花山水瓷板壁畫,其層次分明的布局、帶有裝飾性的筆觸提煉,畫面是那樣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令人嘆為觀止。足見孫同鑫駕馭如此“大視野、遠效果”畫幅創作的恢宏氣度!

藝術的靈魂在于創新。孫同鑫深知向前人、向他人學習的必要性,但重復他人就等于取消自己,他始終堅持以“心”去創新。生活中的他,是一個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的人。但在這種“寂寞”中往往會在他的胸境里萌發出繁茂的“成竹”來。天道酬勤,紅寶石總愛笑迎那些奮力挖掘的開礦人。與其說是經過一次次的反復試驗,不如說是經過多年來的艱苦磨練,孫同鑫于1994年,在總結前人釉下青花(五彩)技藝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表達自己心中景境的“青花潑墨”技法,在當今瓷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業內人士都知道,“潑墨”在寫意國畫中是傳統的,而用近乎于液體的青花水料潑灑在吸水性極強的坯胎上,經高溫而成瓷成畫,可以說絕對是新穎的!雖然借鑒了國畫中“潑墨”這一理念,但終究因載體、材質和工藝不同,青花潑墨的難度要大得多,兩者不可同日而語。鑒此,這一技法的運用,無疑是獨特的,也是空前的。當然,如何將“料水”潑灑得濃淡得當、虛實有度,潑灑得淋漓酣暢、流向自如,如何較準確地“潑”出胸中的“畫意”,恐怕就是作者自己也難以用量化的詞匯來作清晰的表述。這一切只有他心中的“感悟”才知道,只有那段曾經磨礪過他的漫長歲月才知道,我們只得肯首,這就是功底!這就是孫氏藝術!孫同鑫此種潑墨技法之得心應手的運用,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青花瓷畫創作手段,更給畫面平舔了一股磅礴大氣。他的許多作品一經問世,就受到了陶瓷美術界和收藏部門的關注和青睞。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級首席鑒寶人耿寶昌看了孫同鑫的諸多畫作后,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近年來,他創作出了《大漠魂》《牧歸》《晨》《春之戀》《大風歌》《雪后鳥鳴林更幽》《月夜詩思》《故鄉月明夜》和《月夜春水》等大量青花潑墨瓷畫。其間,故宮博物院還永久性收藏了他的《人在天涯》和《深山歲月》兩塊青花潑墨瓷板。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孫同鑫作品《人在天涯》故宮博物院藏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孫同鑫作品《 深山歲月不知年》 故宮博物院藏
孫同鑫是一個喜歡清靜的人,平素也比較低調,不愛張揚,在大庭廣眾面前總顯得寡言少語。但就這樣一個孫同鑫,卻把自己許許多多的話語和心聲,通過畫筆,傾注到他的作品中。而畫面反饋給觀賞者的是亦夢亦幻的“神”,是如詩如歌的“韻”,這種神韻會讓我們如聽高山流水、如聞沁腑馨香般的心曠神怡。這是藝術的感染力,也正是孫同鑫力意追求的深邃的藝術境界。稍細地解讀一下他的諸多畫作,我們不難發現,他對題材立意、構圖布局和前面提到的潑墨技法這三項要素的苦心經營,才使作品格調高雅、意境深遠而出類拔萃,不僅大大拓展了當今瓷壇青花瓷畫語匯的表現空間,也使許多作品有了經世的畫魂。

為了追求作品的最佳意境,孫同鑫在構圖布局上不惜嘔心瀝血,以祈標新立異。無論是在平面的瓷坯板上,或是面對造型各異的瓶、盤,他的畫面構圖總能做到滿而不雜亂,簡而不單調,不乏如《十里春風滿長安》和《春江漁歌》等布局較滿的畫作,層次是那樣分明,花鳥水魚是那樣的鮮活,通篇顯得得體有章,絲毫沒有“擁擠”之弊。更有幾幅山水瓷板,其潑墨如橫空出世,料色如鋪天蓋地,但給人的觀感卻依然如“虛懷若谷”,依舊有清風徐來。曾有人說,畫“滿”難,畫“簡”更難。在此無須辨析話的涇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凡“簡”能成畫者,必具其高超的構圖提煉能力?!逗商敛ㄓ啊氛菍O同鑫這種筆力的典型展示。幾片飄逸的茼蒿草,一只凌空而降的翠鳥,著墨寥寥,留下了大面積的空白。這空白,也給觀者留下了對夏日荷塘許多美妙的聯想。在如此簡潔的構圖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風聲”“水聲”、鳥鳴聲,聲聲入“耳”的優揚詩韻,更體會到鄭板橋“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中苦心經營的寓意。

在孫同鑫的瓷畫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存在,感受到了對天地之心的傳達;也感受到他那顆豪放不羈、淳樸爛漫的心靈。他無時不在用心去感悟美,用心在創造美。

不論施墨于什么作品,他不會草率茍且;不論立意何種題材,他都會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梢哉f,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對自己心靈的洗禮!唐代畫師張璨有一句被歷代文人尊崇的名言,叫做“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指的是以自然萬物為師進行描繪和作者要在描繪中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孫同鑫的青花潑墨和諸多瓷畫展現出的新容顏,正是他依時依勢的開拓和創新。孫同鑫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同時,還致力創作了許多表現新時代情感色彩的作品,其中包括諸多的日用瓷造型及畫面設計和一些新穎奇特的陶藝品制作,受到專業人士的廣泛關注,有的被采用并投產。從孫同鑫身上,讓我們看到了瓷都人憧憬美好、樂觀抒情的胸懷,孫同鑫的藝術追求已碩果滿枝頭。但藝海無涯,他會更加努力去塑造更加美妙的瓷畫意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憑著他心靜如水、淡泊明智的品性,求真務實、脫俗忘我的精神,憑著他對藝術的這份執著與不變的真愛在未來的道路上,定會用他耕耘不輟的畫筆,向世人捧出更多、更新、更美的心扉之作。

孫同鑫,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幼年因家中弟妹多,便停學從藝。初學琢器雕塑,冬天用手和泥,不經意將手凍裂潰爛,遂改學青花。初學時以臨摹師傅圖稿為起點,繼而自習寫生,經師夫指點,技藝日進。受祖父洪元影響,不論酷暑嚴寒,常于完成日常生產任務之余,勤學不綴。他喜歡讀書,但因家境拮據實在買不起,常到私人書攤租書看,即便是下雨,也堅持不懈。他身體瘦弱,性靜而寡言,無心與交際,唯對提高自己的技藝,忘情于山野之間。即使出差在外,亦任憑旅途艱辛,也不放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致觀察。他在得山川造化靈性的感悟中,感到現有釉下彩,尚不足表現自己理想中的境界。于是經過勤奮探索,終于突破釉下彩歷來采用分水及勾線等傳統表現方式,不句一格用新工藝新材質,用水,油,色,泥四元混合,將潑墨技法融入釉下彩畫面之中,憑準確把握高溫燒成后的呈色變化規律,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其作品《日出之回憶》所表現的,大自然中的光色變化,無論觀意境,還是看技法,都堪為佳作。他創作的釉下彩《屈原》,構思深沉,筆調渾厚,莊重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他對愛國詩人屈原的崇敬。瓷畫代表作〈月映春水〉,〈月下詩思〉,〈故鄉明月夜〉〈雪后烏嗚林更幽〉,〈大漠行〉等表現的也是他那種清高淡泊,寧靜致遠的情懷。1974年,他設計的釉下彩“碧桃花”咖啡具,成為建國瓷廠首次出口加拿大的釉下彩外銷瓷。同年設計的多彩網貼花“五碟”被選送美國舊金山參加國際博覽會。并為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等設計過大型日用品。“牡丹迎春”等酒具和其他陶瓷作品多次被選為中央領導人出訪禮品瓷。1992年,作品“茶花”被江總書記選為訪問日本禮品瓷。1998年成立“孫公窯藝”瓷坊,專心致力于高溫顏色釉的研究。